坐拥5亿用户,为什么支付宝还是做不好社交?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特别把破冰作为一个单独的业务环节拿出来了,本质上“破冰”是第一次“信息交换”。但对于我们的社交行为来说,破冰相当重要,因为人有一种“刻板印象”效应,第一次交换信息的方式、交换的信息,对社交中的双方未来的信息交换有着非常重要的趋势影响。另外,破冰行为一般会有明确的对象,信息交换可以没有明确的交换对象;破冰往往是即时的,而信息交换可以是非即时的。这也是两个区别点。 另外这里我还要提到社交与社区的区别。“社交的核心是人的沉淀,社区的核心是内容留存”这句话我第一次听到是从nice的创始人周首的嘴里说出来的。对此我是深以为然的。社交与社区作为产品与功能的时候往往是一同出现的,这让人难以区分两者。 在非即时的信息交换中,产品形态看起来就是个社区 朋友圈就是个典型的在社交产品中内嵌的社区。 但如果按照周首的思路,完全割舍掉两者之间的关系,产品也是能够成立的。 比如,如果在社交产品中,完全不留存内容,产品能够成立否? Snapchat证明了,在社交中,内容是为关系链服务的,所以即便把聊天记录这样的内容“阅后即焚”,社交本身也是成立的。 同样的逻辑,最近刚融了钱的当红炸子鸡Tiki其实也是一样的,社交中完全依托视频对话不做内容的瞬时留存这件事并没有使社交不成立。 反之,社区如果没有社交是否成立呢? 当年有个产品叫Secret(国内山寨版叫无秘),不知道还有人记得不,按个产品是完全匿名的,其实你连要加个人都难,不过一点都不阻碍大家上去刷八卦。舍弃了人与人的关系链的沉淀,完全依靠信息的社区产品也是是OK的。(不过这产品会先读你的通讯录,其实也有预设的关系在里面,不过国内还有个叫秘密的产品当时是没有预设的关系链的。) 我曾经在朋友圈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像我一样在知乎上关注的人不超过 5 个,提问不超过 5 个,连登录都不想登录,只把知乎当做数据库用的朋友有几个。结果超出我想象的多。这不是一次严谨的抽样调查,但显然,很多人在使用社区的时候,并没有那么期望建设起一个社交关系。也很少会有人频繁通过社区产品进行日常社交。 在社交产品中,内容和社区只是服务社交的一个工具和功能,处在从属地位,这点是可以明确的。 在我看来,社交行为是人的一个自然行为,并不是互联网诞生以后才出现的。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