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西安站长网 (https://www.029zz.com.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建站 > 正文

从记者编辑到产品经理,我的转行感悟

发布时间:2017-06-03 23:09:45 所属栏目:建站 来源:woshipm
导读:副标题#e# 转行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能找到不同行业的共通视角,掌握关键能力,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曾经在咨询行业工作过一段时间,发现咨询师都有一个基本的技能:“七天快速了解一个行业”。 你需要知道从哪些角度去搜集关键信息(通常会有参考模型),

越资深的媒体人,对新闻的敏锐度越高,越能更快地写出更好文章。因为在整合一件突发新闻的来龙去脉时,通常会涉及多方利益的博弈,所以需要你对这个行业保持着长久的观察,才能通过风吹草动觉察最新的趋势,然后从迅速中以往的资讯中调用可用的素材。

产品就更不必解释了。小米曾经通过互联网的零渠道节省大量成本,推出优质低价的产品,迅速占领市场。但《参与感》余温还未散去,2016年小米的出货量就被排挤到五名开外,靠铺天盖地的广告和直营店砸开二三线市场的VIVO和OPPO,却成为两匹黑马。

这个时代,你可能刚被加冕,下一秒就被扯下皇冠。

(二)

上面的三点思考视角,其实放到任何岗位都可以适用,如果概括一下就是:干小兵的活,操将军的心,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除了这些通用的思考角度,这两份工作还有一些小共性,例如:

1、时效性 VS 快速迭代

媒体文章通常分为两类:新闻和评论。新闻讲究时效性,客观还原事实;评论则强调的是观点,更看重分析的角度和深度。

遇到大的新闻事件,媒体通常会搭配这两类文章:

首先快速出新闻稿,抢占热门搜索。文章短小精悍,用最精简的篇幅最大程度的还原事件经过。

紧接着推出一篇中等篇幅的分析性文章,一方面更新事件的进展,一方面开始整合蛛丝马迹,推测事件的前因后果。当然,这时候也有媒体不按套路出牌,譬如摩拜ofo接连获投资的时候,不是去分析共享单车,而是关注修车师傅的就业率。

最后,如果事件持续发酵,媒体还会跟进一篇深度解析的文章,借着这一事件,系统或深入的梳理行业或公司的发展。

这种思路跟互联网产品的快速迭代非常类似:

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迅速做出产品的雏形,占领先发优势,然后根据用户的反馈快速迭代,一步步完善产品的功能。

在工业时代却完全不同,企业会打造一个完美的产品再投入市场。这一转变,无疑于是受互联网的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使商家和消费者间的单向沟通,变为商家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间的网状沟通,信息不再被垄断,消费者的言论能空前地影响他人的购买决策。于是 ,商家更加注重口碑,不断迭代产品,产品销售从一锤子买卖转化为持续服务的过程,盈利方式发生转变,产品生产方式也被颠覆。

媒体也在经历类似的变革。

信息由单向传递转化为网状流动,人人都可以成为中心,发掘新闻事件、成为评论人。在这种背景下,社交导向的新闻资讯网站,如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赚了个盆满钵,纸媒却只能黯然地走向颓势。

同时,当人人都成为内容中心,信息变得廉价,内容爆炸就会像席卷一切的龙卷风,裹挟着良莠不齐的资讯向你砸来。淹没在碎片信息的大海里,人们前所未有的焦虑。

2016年,内容付费之所以突然兴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通过便捷化的消费流程,内容付费能帮人们迅速筛选优质内容,解决知识焦虑的困境。

有点跑偏了,这一点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说。

2、文章思路 VS 产品逻辑

一篇好的文章,就好像在和读者对话,能清晰地让人看到作者的思考过程。

但许多编辑新手一方面资讯储备少,另一方面可能对信息点拿捏不准,写出的文章就像一份生硬的“产品说明书”,于是编辑部的老司机就会皱着眉头敲着屏幕说,一点逻辑都没有,回去重写。

于是,又是一个通宵。(没错,就是我的血泪史)

产品经理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同样非常重要。

他不仅要梳理产品的框架、流程、逻辑图,还在雕琢每一个小的按钮,理解按钮背后的决策意义:

它代表着什么功能?为什么要使用这个功能?消费者背后的需求是什么?优先级有多高?实现成本有多大?

就好像编辑在思考:

文章为什么要选取这个内容?要传递什么信息?读者是不是已经知道?信息重要程度有多高?是否重复?能不能更加精简?

核心思路是一致的。

(三)

其实,如果要细数,这样的共通点还有许多。

如果你打算转行,不妨先思考你现处的行业,和你感兴趣行业间的联系,这样能帮你更快的了解和融入一个新的行业。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