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便利店没发展起来,直接跳到O2O上门送货?
在我们两年前的一次便利店调查中,上海联华罗森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晟就曾告诉我们,看似拥有稳定客流的办公楼,便利店生意也不好做。“如果这个楼是满的话,办公楼便利店开张的第一天,估计就是生意最好的一天了,因为天天吃人家会吃厌,周边又不断有新的饭馆开出来,客流自然会减少。”再加上办公楼的门店晚上是没有生意的,双休日也是没有生意的。 还有不少公司有着和便利店类似选址,特别是跟着房价上涨快速铺开的房地产中介。 虽然链家最近一年关了上百家店,但在全家刚进来的那几年,链家也是扩张最快的时候,一度在北京有超过 1500 家门店——比北京前五大连锁便利店的门店之和还多 400 家。 互联网公司想着用送货上门解决道路问题已经有好几年 京东从 2015 年开始做超市代购配送,饿了么、美团、百度外卖等外卖平台也陆续开通了超市、便利店配送服务。 不过它们一直没有解决一个基本问题:店里库存和电商/外卖应用里的数据并不同步。用户下单后常常会接到来自店主货配送员的电话,告知商品缺货,只能选择换货或者退款。 好邻居自己的电商尝试开始地更早。但没有用户、智能手机也尚未普及,2011 年上线的好邻居电商只做了一年多就关掉了。 后来,京东看中了便利店的线下渠道,开始和好邻居合作电商订单自提服务。京东将订单送到好邻居的配送中心,京东的包裹就随着好邻居的补货车一起,配送到各个门店,供消费者取。 那是 2013 年,京东已经开始做“211 限时达”,好邻居的配送时效要达到京东的要求,就会亏本。 同样,好邻居和京东的合作也只持续了一年。 陶冶看来,最主要原因是,不同思维的企业在一起合作,电商关注速度,不关心成本,便利店则希望低成本同时有良好的服务。
![]()
开在社区里的好邻居 两年前试图做送货上门的小公司,绝大部分都已经消失了。外卖是那些 O2O 公司里走的最远的,到前不久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这个行业的融资金额超过 80 亿美元,达到了打车的四成。 这还没有算上在 O2O 热潮里消失的公司和资金。 这几十亿美元,起码烧出了人们点外卖的习惯,不管是在微信、支付宝里直接打开,还是单独安装外卖应用。用手机点点屏幕,等着餐食、水果、日用品在半小时到两小时内送上门,已经变成稀松平常的事。 外卖小哥也已经成了人们生活的新基础设施。从 2015 年开始,每天中午北京的大小街道就成了外卖配送员的主场。穿着红、黄、蓝色衣服的配送员穿梭在大街小巷。 互联网公司和超市便利店的送货合作失败以后。它们决定自己做。 今年,盒马鲜生已经在北京开出了三家店,京东则在沃尔玛超市里建起了“店内仓”。便利店是零售行业中唯一没有被电商冲击的生意,但现在电商开始自己开店,做快速配送的生意。 到年底,400 平方米左右的盒马便利店也要在北京开业了,虽然这么大的面积不太适合挤进社区,但是作为电商的线下展示与前置仓库,盒马的便利店需要更大空间,也能销售更多商品。 小一些的那些,则和外卖平台进一步合作。现在你打开任何一家外卖应用,都能在首页找到超市/便利店的入口,无论是你能想得起名字的连锁便利店还是楼下的小卖部,都能在手机上下单购买,请外卖配送员送上来。 被收购后的好邻居,在现有的商品品类之外,还要加上生鲜和鲜食。未来还会有在家制作一顿简餐所需的食材、净菜、冻品等。 另外好邻居大股东鲜生活还将为好邻居建设自营工厂,生产自有品牌的鲜食。这是日资便利店的优势之一,自有品牌的商品能够在保证品质的同时压缩成本。 “这会是一个社区日常消费服务的解决方案。”好邻居大股东鲜生活的 CEO 肖欣说。 鲜生活与好邻居的合作则从今年年初就开始了,双方在供应链和商品选品上都有合作,比如消费者能够在好邻居买到鲜生活平台上的商品。但两家公司之间的合作并不容易,肖欣说这也是收购的重要原因。 当被问起如何将配送时效从 30 分钟缩短到 15 分钟时,肖欣的回答很简单:“就是开更多店。” 但 O2O 想代替便利店也不容易 走进一个 7-11,你一眼望去就能扫到上百件商品。逛两分钟,店内的 2500 多种商品基本都会被掠过。 去买瓶水的路上,很容易就多买了一些。这也是实体店的优势。 但是要在饿了么之类的应用里浏览差不多同样数量的商品,你得往下滑许多屏,点一堆按钮,这并不直观。 外卖市场打到现在,只剩下饿了么和美团外卖两个平台,补贴也开始放缓了。 你大概不会为了买一瓶可乐,付上两倍于商品价格的运费。凑不够起送费的时候,人们的第一选择往往是放弃下单。 这和便利店的购买习惯恰好相反。走进街边的便利店买一瓶水不会有什么压力,还可能因为从冷柜走去结账的路上看到别的商品,顺带买了很多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便利店在电商冲击下依然活得不错。 最近一年,中国便利店市场规模达到 1000 亿元,增速在 15%左右。相比面临“关店潮”的超商和卖场,便利店渗透率也从 2015 年的 32%上升到 38%。 送货上门解决了街道太宽、冬天太冷的问题,但也失掉了便利店原本的那份便利。 与此同时,新的政策变化也在发生。北京对便利店的监管政策逐渐放宽了一些,7-11 也再一次说要目标每年 100 家。每周在 7-11 北京总部举办的加盟说明会,都能吸引到两百多组报名者。 但影响便利店的不只是直接监管政策,任何影响城市本身的政策都会影响便利店生意。整治“穿墙打洞”、清退小商品批发市场等市政整改实施下来,北京的外地人口还将持续疏散到北京之外。 车文焕认为,人口疏散可能导致便利店客流密度下降,还有一个不利条件就是对人口用工和人事成本上升。而好的一面,是据说之后也会鼓励干净卫生的便利店。 会面临用工短缺的不仅仅是便利店一个行业。网约车新规正式实施之后,外地牌照车辆不能接单,外地户籍的司机也要离开平台。 而互联网公司试图带来的 O2O 生意,整个就是建立在低廉的人力成本之上。 不管是便利店,还是想要代替它的 O2O,最终它们都是整个城市变化之下的片段。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