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人工智能 新风口来了?
“我们的研发成本中,至少有1/3用于数据标注。”一位研发人员解释。比如,一个影像中的相关征象,至少需要2个医生做标注,另2个医生做裁判,一个影像需要至少4个医生,这样标注出来的数据,才会相对准确,才有价值。而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力成本,可能支撑不了如此大规模的数据标注,研发受到掣肘。 其二,中国有广阔的应用场景。我们医生的增长数量,远远赶不上病人的增长数量。面对数量庞大的患者、相对少的医生,远程和人工智能诊断在我国有大量需求。 对有些国家来说,这项新技术则不是“刚需”。正常时期,一些国家的医生可以花1小时只给1位病人看病。医生本身也有警惕心理,生怕人工智能会威胁自己的地位和收入,所以国外的研发动力实际上并不足。即便研发成功,推广也很难。 而我们的医患情况则与之不同。加上经过这次疫情的“大练兵”,国内已经开始批量尝试人工智能医疗设备。几家国内企业几个月来订单量一直上涨,有些企业的市值也因此翻了几倍。 “这种大数据、大场景应用,是许多国家不具备的。医疗器械+人工智能,中国确实具有弯道超车的条件。”乔昕说。 从大局来看,中国目前的医疗场景中,医药占据较大比例,而器械使用相对偏小,依赖进口,价格昂贵。而发达国家医药和器械的应用差不多达到1:1。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医疗器械应用,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潜力。国际市场一直认为,中国迟早会成为全球第一大医疗器械市场。这片尚未充分挖掘的蓝海,正等待着研发团队各显神通。 其中,上海发展医疗器械有自己的优势。 破题 长三角一体化 资深投资人高毅,长期深耕医疗项目,对该领域的未来,有一番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如今,他拉着吴东博士和其他人,正筹备组建一个国际顶尖的医疗器械团队,重点研发手术机器人。 手术机器人,可以看作医疗器械+人工智能领域的皇冠。它并不是外行以为的一种产品而已,它本身就是各种高新技术集成的一个大平台,涉及机械臂技术、光学技术、传感器技术、手术微创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各种复杂的系统,被称为“尖端高级机器人平台”。 国际上,在该领域有所建树的公司达芬奇,其高管曾经这样说过:“做手术机器人,就像做大飞机。”由此可见其难度和复杂程度。 “此前,很多人以为只有超大型企业才有足够的资金与资源,愿意投入做这类具有复杂系统的产品研发,其实从最近的20年全球科技革命历史看,原动力来源于快速成长的超级创新企业。”高毅说,全球巨头企业反倒没有足够的动力“自己革自己的命”,或者是“革得太慢”。从广为流传的柯达与数码相机的故事,到近在咫尺的特斯拉新能源汽车的案例,从中能清晰看到,一个全新的颠覆性的产业革命,往往不是由大公司自己主动发起的。 例如医疗器械革命性的下一拨浪潮:机器人平台,就是由达芬奇这样一个小小的项目开始的。它几经破产边缘挣扎求存,花了10年时间,终于把产品推向市场,在医疗机器人领域独占鳌头。各大巨头这几年匆忙转向,虽奋起直追,但在众多细分技术领域只能望洋兴叹。从长远看,机器人作为医疗器械的下一代聚合平台,只是刚刚开始。 直觉机器人(达芬奇母公司)在腹腔手术领域的巨大成功,吹响了医疗器械下一拨浪潮的号角。高毅认为,把握新浪潮的历史机遇,上海有得天独厚的三大优势。 第一,是国际化人才。吴东回忆起10年前研发中心选在上海的理由。她说,首先看大学,尤其是拥有多少所工科大学,这方面上海、北京具有明显优势。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