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人工智能 新风口来了?
第三,看医疗产业资源。特别是临床资源,国内能比肩的仅上海、北京两地。大型医院众多、顶级医生聚集,对医疗设备的临床研发特别重要。上海教学类医院也多,意味着未来三五年,从前瞻性角度考虑,有潜力成为国内手术机器人领域的临床基地,培训出一大批接受先进理念的医生群体。 而上海的另一个优势是国际对外交流便捷,专家请进来、走出去都比较方便。 不过,如今,深圳有赶超之势。国内规模最大的医疗器械企业之一迈瑞,出自深圳恐怕并非偶然。在电子软件上,深圳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供应链体系,电子零部件生产环境相对成熟。相比而言,上海有一个明显问题需要克服:对制造业来说,租金成本、人工成本太高。如今,一些与机器人相关的大项目,企业会选择在上海研发,但在深圳生产。 “上海克服成本难题,可以从长三角一体化入手。”吴东说,上海主抓研发设计,由浙江、江苏等承担制造业的生产环节。江苏的模具、浙江的电器,都已形成各自成熟的供应圈。高毅认为,未来,企业可以在上海布局研发总部、临床中心和核心部件集成地,在长三角其他城市布局电子、软件系统,规模化建厂,形成一个长三角产学研体系。 医疗器械本质上还是制造业,如果无法克服成本和供应链难题,上海未来将会面临深圳的挑战。 上海 建一座创新的生态丛林 临床资源和科研资源上,上海具备优势。不过投资人也有自己对一座城市的考量。 高毅认为,“新团队可以直接国际化”。如果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未来应该涵盖全球网络,把手伸出去,在海外一起布局。尤其是当下,引进国外技术有很高的壁垒,但是国际化团队则无须地理空间上的引进,可以直接在当地转换成果,面向全球市场共同开发,推出产品。如此也能用足上海的国际化优势。 值得上海重点思考的是,如何真正形成医疗产业链。今天企业在你这里落户,明天别家有更优惠的政策,它很容易就跑了。真正能让医疗企业落地生根、不愿再走的唯一理由是:这片区域有完整、成熟的产业链体系,上下游厂家高度集中,在这里,企业能便捷高效地找到各种合作伙伴。制造业不是单独一家企业的事,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协同。比如说人才政策,不仅仅针对重点企业本身,相关的上下游企业是否也需要同步扶持?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