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童”到“撤奖” 是谁让造梦大赛变了味?
“参赛项目独立完成的标准是学生有自己的思路,自己的设计方案,自己设计图纸等。加工工艺上可以找代工,试验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学生是主体,试验仪器设备和材料的提供可以寻求帮助。”山东省曲阜市杏坛中学老师、全国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陈登民介绍。其实,大赛并不排斥中学生参与课题组科研,也不反对他们在一个大项目中做自己的小项目。但关键在于,学生到底自己做了什么。 那为什么有些获奖项目,看起来已经完全超越了中小学生的水平? 有些,可能是标题引起的误解。“说白了是‘旧物新用’。传统上用于A领域的技术,被创造性地用在了B领域上。但这个技术本身,不一定非要是学生自己发明的。”黄权浩说,这次获奖成果被网友攻击,可能大家也该反省下多年来的一个参赛习惯——用高大严谨的标题来描述自己的课题。“它容易引起注意,但不小心也成了‘标题党’。” 还有一些,可能真的涉嫌违规行为。 “公众的质疑的确给大赛主办方提了个醒。”牛灵江坦陈,“我们必须坚持办这个大赛的初心,那就是培养和选拔有潜力的科技创新人才,它不应该成为少部分人徇私的工具。” 陈登民指出,比赛需要风清气正的环境,也需要大众媒体参与监督。他建议,比赛对参赛选手的作弊作假还要有更完善的鉴别机制,比如给选手提供大学或研究所的实验室,用于选手独立重复某个试验环节或改进其项目的某环节,以鉴别选手项目研究的真实性。 “我们希望相关部门对参赛作弊造假行为有惩罚及问责机制,保障大赛选拔出真正的创新人才,使大赛不断发展完善。”陈登民说。 去功利化 让更多苗子“冒”出来 在很多省市,青创大赛成绩仍是中考录取和小升初的加分项。 老师“代劳”、家长“过度参与”、机构包装“高大上”的项目……这些青少年科创比赛中的怪现象,逃不开“利益”二字。 其实,近年来青创大赛已经逐渐和升学“脱钩”。前几年,在该比赛获得全国性一等奖能够在高考中加分,奖项也成为高校自主招生入围的敲门砖。但现在,它在高招中的作用已经弱化。自主招生,在2020年也成了“强基计划”。从36所高校的招生简章可以看出,全国青创大赛奖项并不在破格入围条件之列。但在很多省市,青创大赛成绩仍是中考录取和小升初的加分项。 “如果加分会让比赛变得污浊,那我宁可不要这个加分。而且现在也确实没有加分了。我们希望参赛的人是出于兴趣,而不是功利。”张及晨说。 相比于关注事件本身,长期关注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更好推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