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西安站长网 (https://www.029zz.com.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程 > 正文

NAT详解:基本原理、穿越技术(P2P打洞)、端口老化等

发布时间:2019-03-28 01:04:06 所属栏目:教程 来源:Jack Jiang
导读:副标题#e# 针对目前很多filecoin厂商宣传的NAT穿透,小编做个科普,希望大家擦亮眼睛,不要被过度神话的营销手段蒙蔽双眼。 1. IPv4协议和NAT的由来 今天,无数快乐的互联网用户在尽情享受Internet带来的乐趣。他们浏览新闻,搜索资料,下载软件,广交新朋

随着后面对NAT的深入描述,读者会发现,这些特点是鲜明的,但又不是绝对的。其中第二个特点打破了IP协议架构中所有节点在通讯中的对等地位,这是NAT最大的弊端,为对等通讯带来了诸多问题,当然相应的克服手段也应运而生。事实上,第四点是NAT致力于达到的目标,但在很多情况下,NAT并没有做到,因为除了IP首部,上层通信协议经常在内部携带IP地址信息。这些我们稍后解释。

2.2 一对一的NAT

如果一个内部主机唯一占用一个公网IP,这种方式被称为一对一模型。此种方式下,转换上层协议就是不必要的,因为一个公网IP就能唯一对应一个内部主机。显然,这种方式对节约公网IP没有太大意义,主要是为了实现一些特殊的组网需求。比如用户希望隐藏内部主机的真实IP,或者实现两个IP地址重叠网络的通信。

2.3 一对多的NAT

NAT最典型的应用场景就如同图2描述的,一个组织网络,在出口位置部署NAT网关,所有对公网的访问表现为一台主机。这就是所谓的一对多模型。这种方式下,出口设备只占用一个由Internet服务提供商分配的公网IP地址。面对私网内部数量庞大的主机,如果NAT只进行IP地址的简单替换,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当有多个内部主机去访问同一个服务器时,从返回的信息不足以区分响应应该转发到哪个内部主机。此时,需要NAT设备根据传输层信息或其他上层协议去区分不同的会话,并且可能要对上层协议的标识进行转换,比如TCP或UDP端口号。这样NAT网关就可以将不同的内部连接访问映射到同一公网IP的不同传输层端口,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公网IP的复用和解复用。这种方式也被称为端口转换PAT、NAPT或IP伪装,但更多时候直接被称为NAT,因为它是最典型的一种应用模式。

2.4 按照NAT端口映射方式分类

在一对多模型中,按照端口转换的工作方式不同,又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划分。为描述方便,以下将IP和端口标记为(nAddr:nPort),其中n代表主机或NAT网关的不同角色。

图3 按照端口转换映射方式分类

全锥形NAT

其特点为:一旦内部主机端口对(iAddr:iPort)被NAT网关映射到(eAddr:ePort),所有后续的(iAddr:iPort)报文都会被转换为(eAddr:ePort);任何一个外部主机发送到(eAddr:ePort)的报文将会被转换后发到(iAddr:iPort)。

限制锥形NAT

其特点为:一旦内部主机端口对(iAddr:iPort)被映射到(eAddr:ePort),所有后续的(iAddr:iPort)报文都会被转换为(eAddr:ePort);只有 (iAddr:iPort)向特定的外部主机hAddr发送过数据,主机hAddr从任意端口发送到(eAddr:ePort)的报文将会被转发到(iAddr:iPort)。

端口限制锥形NAT

其特点为:一旦内部主机端口对(iAddr:iPort)被映射到(eAddr:ePort),所有后续的(iAddr:iPort)报文都会被转换为(eAddr:ePort);只有(iAddr:iPort)向特定的外部主机端口对(hAddr:hPort)发送过数据,由 (hAddr:hPort)发送到(eAddr:ePort)的报文将会被转发到(iAddr:iPort)。

对称型NAT

其特点为:NAT网关会把内部主机“地址端口对”和外部主机“地址端口对”完全相同的报文看作一个连接,在网关上创建一个公网“地址端口对”映射进行转换,只有收到报文的外部主机从对应的端口对发送回应的报文,才能被转换。即使内部主机使用之前用过的地址端口对去连接不同外部主机(或端口)时,NAT网关也会建立新的映射关系。

事实上,这些术语的引入是很多混淆的起源。现实中的很多NAT设备是将这些转换方式混合在一起工作的,而不单单使用一种,所以这些术语只适合描述一种工作方式,而不是一个设备。比如,很多NAT设备对内部发出的连接使用对称型NAT方式,而同时支持静态的端口映射,后者可以被看作是全锥型NAT方式。而有些情况下,NAT设备的一个公网地址和端口可以同时映射到内部几个服务器上以实现负载分担,比如一个对外提供WEB服务器的站点可能是有成百上千个服务器在提供HTTP服务,但是对外却表现为一个或少数几个IP地址。

3. NAT的限制与解决方案

3.1 IP端到端服务模型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