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详解:基本原理、穿越技术(P2P打洞)、端口老化等
IP协议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把世界变得平等。在理论上,具有IP地址的每个站点在协议层面有相当的获取服务和提供服务的能力,不同的IP地址之间没有差异。人们熟知的服务器和客户机实际是在应用协议层上的角色区分,而在网络层和传输层没有差异。一个具有IP地址的主机既可以是客户机,也可以是服务器,大部分情况下,既是客户机,也是服务器。端到端对等看起来是很平常的事情,而意义并不寻常。但在以往的技术中,很多协议体系下的网络限定了终端的能力。正是IP的这个开放性,使得TCP/IP协议族可以提供丰富的功能,为应用实现提供了广阔平台。因为所有的IP主机都可以服务器的形式出现,所以通讯设计可以更加灵活。使用UNIX/LINUX的系统充分利用了这个特性,使得任何一个主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HTTP、SMTP、POP3、DNS、DHCP等服务。与此同时,很多应用也是把客户端和服务器的角色组合起来完成功能。例如在VoIP应用中,用户端向注册服务器登录自己的IP地址和端口信息过程中,主机是客户端;而在呼叫到达时,呼叫处理服务器向用户端发送呼叫请求时,用户端实际工作在服务器模式下。在语音媒体流信道建立过程后,通讯双向发送语音数据,发送端是客户模式,接收端是服务器模式。而在P2P的应用中,一个用户的主机既为下载的客户,同时也向其他客户提供数据,是一种C/S混合的模型。上层应用之所以能这样设计,是因为IP协议栈定义了这样的能力。试想一下,如果IP提供的能力不对等,那么每个通信会话都只能是单方向发起的,这会极大限制通信的能力。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前面介绍NAT的一个特性正是这样一种限制。没错,NAT最大的弊端正在于此——破坏了IP端到端通信的能力。 3.2 NAT的弊端 NAT在解决IPv4地址短缺问题上,并非没有副作用,其实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NAT使IP会话的保持时效变短。因为一个会话建立后会在NAT设备上建立一个关联表,在会话静默的这段时间,NAT网关会进行老化操作。这是任何一个NAT网关必须做的事情,因为IP和端口资源有限,通信的需求无限,所以必须在会话结束后回收资源。通常TCP会话通过协商的方式主动关闭连接,NAT网关可以跟踪这些报文,但总是存在例外的情况,要依赖自己的定时器去回收资源。而基于UDP的通信协议很难确定何时通信结束,所以NAT网关主要依赖超时机制回收外部端口。通过定时器老化回收会带来一个问题,如果应用需要维持连接的时间大于NAT网关的设置,通信就会意外中断。因为网关回收相关转换表资源以后,新的数据到达时就找不到相关的转换信息,必须建立新的连接。当这个新数据是由公网侧向私网侧发送时,就会发生无法触发新连接建立,也不能通知到私网侧的主机去重建连接的情况。这时候通信就会中断,不能自动恢复。即使新数据是从私网侧发向公网侧,因为重建的会话表往往使用不同于之前的公网IP和端口地址,公网侧主机也无法对应到之前的通信上,导致用户可感知的连接中断。NAT网关要把回收空闲连接的时间设置到不发生持续的资源流失,又维持大部分连接不被意外中断,是一件比较有难度的事情。在NAT已经普及化的时代,很多应用协议的设计者已经考虑到了这种情况,所以一般会设置一个连接保活的机制,即在一段时间没有数据需要发送时,主动发送一个NAT能感知到而又没有实际数据的保活消息,这么做的主要目的就是重置NAT的会话定时器。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