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网络协议(TCP/IP概述)
TCP/IP协议族是层层封装的,从应用层到链路层,每经过一层都要添加一些额外信息(首、尾部)。
更准确的说,在IP和链路层传输的数据单元叫分组(Packet),分组既可以是一个IP datagram也可以是IP datagram的一个分片(fragment)。 UDP的封装跟TCP略有不同,主要体现在经过传输层(UDP)之后添加的是8字节UDP首部,产生UDP datagram。 封装过程中,经过TCP/UDP层的时候,会把端口号添加到TCP/UDP首部;经过IP层的时候,会把协议类型(TCP or UDP or ICMP or IGMP)添加到IP首部;经过链路层的时候,会把帧类型(IP or ARP or RARP)添加到以太网首部。这些信息将被用于接收端的处理。 接收端收到数据后,要执行跟发送端相反的解封操作,我们可以把发送端的数据封装比喻成洗澡后一层层穿衣服,而接收端的操作,类似洗澡前一层层脱衣服,把首尾部剥离,获取传递的原始数据。 因为网络上的主机有不同字节序,现在要通过网络传输,便需要约定统一的网络字节序(大端序),采用小端序的主机在网络传输数据的时候要转为大端序。 地址 互联网上每个接口都有一个唯一的网络地址,也叫IP地址,IP地址有IPv4和IPv6两个版本,IPv4是32位4字节的整数,每个字节(8bit)的取值范围是0~255,所以可以把4字节的IPv4用四个点分隔的byte值表示,比如140.252.13.88,每个十进制数值对应32位整数中的每个字节,这种表示法叫点分十进制表示法,很显然,点分十进制法和int32两种表示法之间很容易相互转换。 IPv4地址划分为ABCDE五类,32位地址表示的数值空间有限,难以为互联网上的所有联网设备分配独立的IP地址,所以便存在动态分配、共享、公网+内网地址转化(NAT)等问题,本质上是为了解决IP地址不够用的问题。 IPv6使用128bit,2的128次方就非常大了,号称可以为地球上每粒沙子分配一个ip地址。 IP数据报(网络层)用IP地址、而以太网帧(链路层)则是用硬件(48位Mac)地址,ARP和RARP用于IP地址和硬件地址之间做映射(转换)。 端口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