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产教融合:打造“五位一体”创新生态
网络化是大数据产业本质特征。“百校工程”创新之处在于将百校和企业联结成网,构架网络化、生态化、开放化大数据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应用网络,实现大数据创新基地多层网络联结,建设大数据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生态。 第一层是以中科曙光和高校合作大数据创新基地为核心,与当地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产业基地和中小型科创企业紧密联结成网;第二层是以省会和中心城市节点为核心,形成大数据区域网络,或以行业骨干高校为核心形成行业大数据网络;第三层是以总部基地,包括中科曙光、研究型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和教师培训中心等为核心,实现人才培养、课程开发、计算和存储、技术创新及创新创业开放共享,形成平台化、生态化发展体系。 百校联网超级大数据平台具有100PB数据规模,50万通用核和100万流处理核计算能力,它囊括不同地域、行业、背景人才,据估有大约600名学术带头人和5000名科研人员以及一批科研团队,通过校企共建大数据学院,计划要培养10万-20万名大数据工程师,成为我国大数据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服务力量。 百校工程实现双向突破机制创新 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开展两年来,已在73所高校落地实施,分布于国内20个省、直辖市,包括211院校、重点本科、普通本科各类型院校。依托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从项目到平台,再到创新生态的建设战略,百校工程为实现产业与教育双向突破引入一系列创新机制。随着数据中国“百校工程”所构建大数据创新生态成长,它已同时成为推动国家大数据战略与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重要支点。 不断演化升级,实现多种形式的协同应用创新 在开展协同应用创新方面,“百校工程”首先启动1+1计划,一方面借助高校教育数据资源,辅助各校开展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另一方面基于自身学科或区域优势,重点研究某一行业领域大数据应用,形成凸显自身优势应用领域。在此基础上,借助百校平台合力及互联网络培增效应,使一校一地合作演化为百校百地合作。目前,项目已经建立起多种创新协同机制。 其中,“校·校·企”协同是一所高校牵头,多所高校联合与相关企业协同研发,例如西南大学农业大数据、太原理工大学工业大数据以及北华航天工业学院遥感大数据项目等;“校·地·企”协同方面,百校工程项目协助参与院校,与地方政府部门及企业开展广泛合作,例如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医疗大数据、池州学院池州市全域旅游大数据、洛阳理工学院河南省建材大数据以及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来宾市智慧农业等诸多项目。在“校·政·企”方面,地方高校凝聚百校合力成为地方政府发展大数据有力技术支撑,与地方政府共建大数据科研机构,例如西南大学牵头成立林业生物多样性协同创新中心、太原理工大学山西智能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枣庄学院鲁南大数据中心以及玉林师范学院玉林大数据学院等。 拓展平台纵深,形成完整的产业内涵和技术内涵 百校平台整体实力吸引很多前沿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广泛深入合作,在汇聚越来越多合作伙伴过程中,百校平台从产业内涵和技术内涵完整性出发,逐渐囊括产业链和创新链各个环节。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