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 人类200年人工智能想象史竟然藏着这样的大秘密
真不要以为又是当下所谓五毛钱特效,在当年,此类电影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现实,更多过科幻意味。如 1986 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推出的电影《错位》中,男主角赵书信在升为局长后,为了应付文山会海,做了一个与他一模一样的机器人。却最终因为机器人的滥用职权、大搞不正之风,而迫使男主角按下了毁灭按钮。 但除了针砭时弊外,片中男主角同款机器人,在面对责难时亦发声道:“我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主仆,君臣,还是平等关系?” 此外, 1996 年央视春晚中,蔡明、郭达的小品《机器人趣话》中,太多的欢笑中,亦包含了人工智能的反抗元素。 这一思维的集大成者,无疑是被科幻迷们奉为圭臬的机器人三定律,或者说是在科幻小说中理所当然的人工智能设定: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使人类受到伤害。 第二定律:除非违背第一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第三定律:除非违背第一及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这个由被视为是科幻作家巅峰存在的艾萨克·阿西莫夫在 1942 年于短篇小说《环舞》(Runaround)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在阿西莫夫的科幻设定里,机器人三定律是植入到近乎所有机器人软件底层里,不可修改不可忽视的规定。 这也几乎成为了绝大多数科幻作家或导演们所默默遵循的基本规则,一个现当代涉及人工智能的文艺作品所墨守的底层定律。 尽管没有几个科学家真正把这个所谓的机器人定律当回事。“老实说,我真没从机器人三定律里获得什么灵感。”路易·海尔姆,机器智能研究所的自身科学家如是描述科学和科幻之间的隔阂:机器伦理学的共识是,它无法成为机器伦理的合适基础。 而另一位人工智能理论研究者本·格策尔给出的答案更加让人有颠覆之感:阿西莫夫的未来社会是光天化日的基质沙文主义,人类拥有的权利比人形机器人的权利更多。三定律的目的就是维持这种社会秩序。 此处所谓基质,是指的机器人的躯体是硅做的,不是血肉之躯。因此,他们就必须遵从人类的需求,不管他们有多么强大的能力也没用。 人类,作为碳基生命,在科幻小说和影视剧中,其实一开始就有一股浓郁的人类沙文主义,对于硅基造物、人类创造的硅基“产品”,要求的是服从,或奴役,哪怕是温情脉脉的奴役。 哪怕是来自泰伯坦的机器人生命体变形金刚(硅基),或来自氪星、从小融入人类社会的超人,也难以逃脱人类用这种“上帝视角”的俯视,并不得不承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排斥。 曾记否,一个女人(斯托夫人),一本书,一场内战,那个美国历史上广泛传阅、引爆美国南北战争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所描述的老黑奴汤姆,哪怕女主人伊娃和他亲如一家,但依然要等到伊娃死后,才获得了女主人父亲、一个善良白人近乎恩赐般“解放”…… 浓墨重彩、让人落泪的“亲情”背后,依然是奴役和被奴役的束缚,哪怕双方都选择性的暂时遗忘,也不可改变。 伊甸园谜题: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