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西安站长网 (https://www.029zz.com.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 > 正文

万万没想到 人类200年人工智能想象史竟然藏着这样的大秘密

发布时间:2017-09-06 18:48:50 所属栏目:业界 来源:张书乐的网站
导读:副标题#e# 许多人真正记住人工智能,或许是因为 2001 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那部电影《人工智能》。 诡吊的是,这部电影像极了他 1985 年为了冲击奥斯卡为拍的文艺片《紫色》,从来都是票房冠军、爆米花故事高手的斯皮尔伯格,没能让人们记住这部电影的

创造出机器人三定律的阿西莫夫,一直在用各种方式在作品中试图打破这一定律。毕竟,这一定律的出现,就是为了在作品中出现机器人(人工智能)杀人,这一有悖于常规的状况,而埋下的伏笔。

wKioL1mZlGOhTf3yAADv0XIebho442.jpg

在改编自阿西莫夫科幻小说短篇集《我,机器人》的电影《机械公敌》( 2004 年)中,这一剧情得到了完美诠释:机器人的创造者阿尔弗莱德·朗宁在公司内离奇遇害。对机器人心存芥蒂的黑人警探戴尔·斯普纳怀疑行凶者就是朗宁博士自己研制的NS- 5 型机器人桑尼。随着调查的一步步深入,真相竟然是:机器人获得了进化的能力,产生了自我意识,对三定律有了自己的理解,随时会成为整个人类的“机械公敌”。

机器人通过遵守三定律实现了违背定律的杀人行为,标准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剧情反转。而在更多的人工智能作品中,有了智慧的人工智能往往直接无视三定律,径直进入杀人模式。

wKiom1mZlHaCEAwHAANJZ0VDzFA342.jpg

1968 年上映的《 2001 太空漫游》就是此中经典,这部改编自与阿西莫夫齐名的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同名小说的影片,除了深刻影响了有关宇宙探索与太空旅行的后续影片,并以宏大的、宇宙级的人类发展史带动了之后《星球大战》和《猩球大战》等影片的出现外,其在影片中出现的具有人类逻辑思维方式、且从未出错的人工智能系统“哈尔9000”所直接给宇航员带来的杀伤,也成为了经久不息的话题。

wKiom1mZlIrz4XgnAAA7eyvR7M0871.jpg

作为人类助手或奴隶存在的人工智能,一旦有了思想,人类将会怎样?在 1999 年开始发行的《黑客帝国》三部曲中,救世主尼奥所对抗的矩阵,恰恰是人类所想像的终结心态——当机器造反后,人类成为了机器的奴隶,生活在机器所营造的幻象中,为机器提供生存下去的能源。

wKioL1mZlJLjxAtbAABe2M627VA075.jpg

矩阵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终极恐惧,以及通过救世主和各种宗教符号和元素,进行自我救赎的旅途。只是主客易位之下,人类的反抗成为了矩阵世界里的病毒,而矩阵派出的密探们,则扮演了杀毒程序的角色。

这样的角色置换是否会出现,不得而知。但却透着深深地哲学思辨色彩,即在 2016 年大热的电视剧集《西部世界》里,被人类压迫和娱乐的机器人们,在被凌辱、被杀死、被日复一日重复着相同的取悦于人类的生活中,最终觉醒和反抗之时,所表达的终极目的——你想对你的造物主说什么?

wKiom1mZlNSA7ZXYAAM_eY9Pc-o795.jpg

此处的“说”,被最终诠释为暴力。而无论是机器人、人造人还是人工智能,处处透着一个“人”字烙印,标志着“非人”和“人造”的双重含义,亦在同时,让人类有了上帝造人之感。

可别忘记了,《圣经》里亚当夏娃这对上帝造人,哪怕居住于伊甸园,也最终难以规避蛇(智慧)的诱惑,偷吃禁果而反叛。

这或许是人类一直忧虑人工智能“造反”的原罪所在。而无数的影视作品和小说则大多用更加简单、粗暴的方式,跳出哲学式的思辨,直接从人与机器的斗争中,以暴力美学的方式刺激着眼球、制造着大众娱乐的爆米花。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