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残局 不是伪需求的“小生意”何去何从?
“街电是唯一一家没有走弯路的公司。”在评价当下几家共享充电宝公司时,胡天不免艳羡。在他看来,小机柜最符合用户需求,所以目前最流行,但来电是做大机柜起家,小电是以“桌面充”起家,只有街电是一上场就推小机柜模式。 小电创始人唐永波被认为是当下4家平台创始人中,最懂资本、最会讲故事的人。2018年3月,小电完成B+轮融资数亿元。目前在小电的身后,站着的是包括腾讯、红杉、鼎晖、高榕、金沙江创投等在内的豪华战队。
小电创始人唐永波被认为是当下4家平台创始人中,最懂资本、最会讲故事的人。 “在很早的时候,我们就对行业未来发展格局有一个比较清晰的预判,而这正是我们能够胜出其他团队的关键。”唐永波回应称。此外,他表示,作为共享充电模式之一的“桌面充”,直到今天都并未过时,“对于用户来说,这一模式的便捷性甚至是高于‘移动充’的”。 怪兽充电的投资方是高瓴资本、顺为资本、小米科技、蓝驰创投等多家机构。背靠小米充电宝生产商紫米科技,怪兽充电目前拥有市场上一流的供应链资源。 商场如战场,面对竞争,行业仅剩的几家平台都使出了浑身解数,特别是在争夺线下渠道资源上,各家更是穷尽手段、不惜重金。 胡天有个直观感受:在行业还未爆发时,他找外包地推是50~80元就能进驻到一个商户;竞争加剧后,这一价格陡增至300元。 这还只是普通商户的入驻价格。某些知名场所的入场券,远要昂贵得多,数万、数十万甚至更离谱。据胡天讲述,为了将竞争对手从已签约的场所挤走,某平台不惜花费一两百万给后者。 至于同行间互剪电线,互相损坏对方机柜,这在充电宝行业的恶性竞争中已屡次发生。 更值得关注的是,已纷扰多时的来电与街电专利权官司近日也有了下文:2018年12月28日,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作出判决,街电因侵犯来电公司持有的“吸纳式充电装置”及“移动电源租用设备及充电夹紧装置”专利权,赔偿后者经济损失共计3000万元。 纷争的背后当然是利益。 多位共享充电宝平台高管在接受《中国企业家》记者采访时,一再表达对行业正向发展的渴望,并称现在的充电宝行业,算是黎明前的黑暗。 采访中,有创始人用了“中期”这个词语形容当前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发展阶段。曾投资过共享充电宝项目来电、对行业有深入观察的红点中国投资经理周韬略,同意这一判断。 在周韬略看来,行业接下来将进入艰难的合并期。“大家的商业模式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竞争激烈,抢夺分销渠道嘛,因此合并存在很大可能性。但最后行业能剩几家,那就看怎么谈了,也看身后的巨头是什么态度。” 唐永波认为,2019年将是最恶劣的一年,原因在于,各家仍将处于争抢各种渠道、场景的竞争当中。 怪兽充电创始人蔡光渊,与唐永波观点相近。他说,2019年,优质资源的点位竞争会更加激烈,品牌差异化竞争也将展开。
怪兽充电创始人蔡光渊认为,2019年,优质资源的点位竞争会更加激烈,品牌差异化竞争也将展开。 不是伪需求,也非大生意 洪泰基金管理合伙人彭创没投共享充电宝项目,因为他深入研究后觉得,这是一个好生意,但长成不了一个大企业。 任牧接到袁炳松邀请一起做来电时,他还在心里打鼓:这是不是个伪需求?这事儿能成吗? 疑虑很快被打消了。 面谈时,创始人袁炳松当场掏出纸和笔,基于他的数学模型,仔仔细细算了一笔账。看完这笔账后,任牧确认这事儿能走通,是个可做的生意。 胡天在启动共享充电宝项目前也算过账。他当时得出的结论是,即便以1个场所1台机柜,每台内置10个充电宝计算,按照他在前期测试过的用户使用频次,半年之内就能收回成本。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