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6月份前后重新上线顺风车业务?官方已否认
在安全问题的改善上,第一个被摒弃的是“社交”。许多人对滴滴两起顺风车命案背后,“社交”价值观的误导记忆犹新。在2018年以前,滴滴力推顺风车时,一直在强调三点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社交价值。 “社交会不会出事?”,余目认为,“那些性暗示下,其实是明知故犯。现在的趋势是,社交的概念可以拿掉了。” 滴滴在去年12月的声明中已经表示,整改期间的顺风车已去除社交功能,禁止司乘双方自主编辑内容、评价对方,评价形成满意程度仅与出行行为相关,不向第三方展示,依法保护用户隐私。 在哈啰提出的“一系列规范和专业技术设定”中,“从产品上杜绝相关社交功能”被排在第一位。嘀嗒车主黄晓告诉全天候科技,为提升撮合效率,嘀嗒原本支持司乘双方行前沟通,但最近一次升级后,在订单未确定前,司机不能给乘客发送信息。 第二个被顺风车平台改善重点是针对上次事件中被广为诟病的“客服响应情况”。在近期发布的安全措施公告中,嘀嗒和哈啰同时强调了7*24小时客服,嘀嗒进一步表示,在春运期间,将安全专线升级为春运安全专线,扩增安全服务团队。此外,两家均表示为司乘双方提供相应的保险服务。 在确保“真顺风车”这一点上,几家出行平台均强调了对车主的审核。尽管在招募阶段,哈啰打出了认证车主可“48小时急速审核,月赚2000元”的口号,不过在对媒体的回应中,哈啰表示,对车主有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的审核体系,除了常规的证件检查外,还会增强动态跟踪,对车主进行随机抽查,针对路出现过偏差、计费出入较大、遭投诉较多的车主进行定向抽查。 嘀嗒强调,审核中会有“人工”参与,表示“一方面坚持人工审核,而非机器审核,一方面对驾照、行驶证、身份证、有车牌的车辆照片进行验真工作,同时还设置了定期复审的工作,从源头上进行把控。” “现在每次登录都要通过人脸识别,”嘀嗒顺风车司机黄晓告诉全天候科技,“诸如借别人的身份证注册的事情,已经做不了了。” 不过,在接单搭载本文作者的时候,黄晓仍然“耍了一个小把戏”,因为他需要到市区送货,所以驾驶的是一辆面包车,车厢里堆满了盆栽,而并非注册时的“别克君威”。 事实上,在顺风车平台们各项谨慎的“条例”之下,一些司机的“小把戏”从未停止。即使在此前的5个月中,司机张萌仍然在滴滴快车与嘀嗒顺风车之间切换接单,“滴滴每三个小时强制我休息一段时间,不让接单,我就切到嘀嗒上来看看,两边综合一下,不浪费时间。” 1月24日,在哈啰顺风车上线的前一天,在“杭州哈啰顺风车司机qq群”中,已经有人发出这样的消息:“专业注册,,夜间服务卡、驾龄不够、快车小号、有前科….可以搞定,绝对靠谱,所有业务做好付款。”
顺风车主齐然期待有更多顺风车平台上线,这样可以恢复此前“几个平台一起接单,出个差还能赚几百块”的生活。 “车主多平台接单很难监控和禁止,”余目认为,“滴滴之前尝试过屏蔽其他软件,但从另一个层面看,这未必合理,因为接单也是司机的自由。”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