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下一个微信?
相比于公共社交,基于点对点的私密社交的安全性则要高得多。只要对用户之间的通讯进行足够的加密,那么这些通讯信息被第三方破解、搜集的可能性就很小。因此,如果Facebook能成功将社交方式从公开转向私密,那么社会上对它的质疑就会相应减少,一些原本离开的用户也可能重新归来。 另一个原因是对收入风险的考虑。虽然在目前的商业模式下,Facebook可以依靠广告获得巨大的收入,但这种收入的风险是极为巨大的。一方面,在广告这个市场上,Amazon、Google等企业都在各显神通,时时刻刻对Facebook造成威胁。另一方面,用户偏好的变化也可能对广告的收入带来很大的影响。从数据上看,虽然近几个季度里,Face-book的广告收入依然丰厚,且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其增速却在逐步放缓。 在这种情况下,仅依靠广告来获取营收,无疑是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其风险是十分巨大的。考虑到这点,Facebook就必须未雨绸缪,在广告收入还比较丰厚的时刻,积极谋划转型,拓展收入来源。而要实现这点,微信模式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改变之路道阻且长 现在看来,Facebook确实有动力改变一贯的公共社交模式,转而拥抱类似微信的私密社交模式。问题在于,它能成功地实现这样的转型吗? 从目前的状况看,这条转型之路恐怕是曲折而漫长的。如前所述,经过长时间的摸索,Facebook在公共社交领域已经摸索出了一整套依靠广告获得收入的商业模式,而进入私密社交领域,这种模式或许遭遇极其重大的挑战。 这一点,从微信的实践就可以窥得一丝端倪。我们知道,腾讯对商业模式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既然如此,那么当它看到Facebook用广告赚得盘满钵满的时候,为什么不加以效仿,而是选择了其他的变现途径呢?其原因当然有很多,企业价值观、技术条件等因素都有一定的影响,但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却是私密社交的特征决定了Facebook的广告模式非常难以被推行。前面说到,Facebook有画布式广告,在微信中,也有类似的H5广告,但从用户的反馈和最终的变现情况看,H5广告的表现则要差上一大截。 由于Facebook运作的是一个公共空间,所以运营者有比较充足的理由在这个空间中投入带有公共性质的广告。事实上,现在Facebook的信息流广告就是作为一个“事件”,被插入到用户的“时间线”中的。在公共社交环境下,这一点并不太违和,用户看到广告时的反应,,大致上就相当于在广场漫步时,看到广场边上有一块广告牌而已。然而,在私密社交环境下,生硬插入广告就会显得十分突兀——就好像广告商把广告牌放进了各家的客厅,这恐怕很难会被人接受。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即使有优秀的广告设计理念、精良的广告设计技术,也很难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平心而论,微信的很多H5广告制作得也很好,从专业水平上来说并不差于Facebook,但它们却不能进入用户视野中心的聊天区,只能在朋友圈这块日益被忽视的公共地带投放,等待被其他消息淹没。其反馈效果不佳,也就可以理解了。 既然熟悉的广告模式并不能适应私密社交,Facebook要想转型,就必须重新构建其盈利模式。或许有人说,照搬微信不就可以了吗?但是,情况或许并不那么简单。 微信能成为“平台的平台”,这是有腾讯的整体生态战略作为支撑的。在长期的商业实践中,腾讯透过投资、入股、合作等方式结交了一大批盟友。腾讯通过微信向这些盟友输送流量,而盟友则与腾讯分享利润,这成为了一种良性的共生关系。相比之下,Facebook在商业生态方面的建设并不如腾讯,因此要成为“平台的平台”恐怕并不容易。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