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下一个微信?
至于支付等业务,尽管看似收入丰厚,但要模仿却十分困难。这一点,主要是由监管的大环境决定的。总体来说,我国对于互联网创新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对于产业中出现的新事物,大都采取了“让子弹飞一会儿”的态度,如果没有太大问题,就会从法律和制度上予以认可。在这样的背景下,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便较为容易地获得了在线支付的许可,可以合法从事这些业务。与我国相比,欧美等国的监管力度则要强得多。尤其是像在线支付这样的业务,必须要首先取得牌照才能进行,而Facebook要顺利拿到牌照,获得资质,恐怕还有一定难度。 这种难度一方面来自大环境。现在欧美各国对于大型科技企业的诟病和质疑不断,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一家科技公司再想染指金融行业,恐怕很难不被人怀疑。 另一方面,各国之间的法律协调问题也增加了Facebook拿牌照的难度。由于Facebook的业务是在多国范围内进行的,因此其支付可能会涉及到多国的账户,这就造成了它可能需要同时拿到几个国家的牌照才能顺利开展业务。而要在法律环境各异,政治利益不一的欧美各国同时做到这一切,又谈何容易! 除了盈利模式问题外,用户的习惯也可能是一个大问题。如果Facebook可以顺利转型,迅速建立起一套与微信类似的盈利模式,那么这种模式本身就决定了它必然会是一款“大而全”的应用。或许,这种“大而全”的应用很符合中国用户的口味,但欧美用户却未必会买账。 从应用习惯上看,欧美用户更偏好于“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软件实现一个功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Facebook才在手机端上将其即时通讯功能拆分成了Messenger,以供用户单独使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类似微信的“大而全”软件恐怕未必能被市场认可。 由于有以上问题的存在,Face-book想要变成微信,恐怕还真没有这么简单。 当Facebook靠近,微信却在远离 在扎克伯格宣布了Facebook的未来转型计划之后,很多朋友问我,未来的Facebook和微信真的会完全趋同吗?我的回答是不会。这一方面当然是由于Facebook要变成像微信那样可能并不容易,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微信本身也正在改变。当Facebook向微信走来,微信却在走开,因此两者很难真正地走到一起。 根据扎克伯格的博文,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新闻,即使Facebook进行了转型,实现了收入渠道的多样化,从根本上看,它的盈利逻辑依然主要是以社交带流量,从流量变收益。 换言之,思路依然是消费互联网的逻辑。对于Facebook这样的国际化应用来说,这种逻辑当然无可厚非——毕竟没有开垦的市场还足够大,仅依靠模式的复制就可以保持盈利的持续攀升。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