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没有春天:滴滴停运,其他平台也没崛起
现阶段,顺风车平台都在试图杜绝社交带来的线下交易。嘀嗒的做法是,通过监控车主的订单完成率指标,分析对车主做出封禁、警告等措施排除有专业营运倾向的车主。按照《嘀嗒顺风车合乘公约2.0》的规定,如果车主诱导乘客脱离平台交易的行为被查证,将扣除车主6分行为分(满分12分),扣到0分时,进行账号封号处理。 在虎嗅数次的乘坐中,确实没有司机愿意私下固定行程。“现在的价格已经够低了,线下交易熟人价完全没必要。”大部分车主对私下交易不感兴趣,对私下接单的惩罚也不甚了解,甚至不在乎乘客的评分。 顺风车的初衷是建立一个共享互助出行平台,在不增加拥堵的前提下满足更多出行需求。为了排除专职司机而压低定价,反倒让顺风车平台作茧自缚。 顺风车终究还是偏离了“顺风”的轨迹。 恶从何处来 如果不是两个美好生命的消逝,网约车平台也许现在还不会深刻意识到,安全是一款出行产品的应有属性,而不是补救措施。 司机与认证信息不符、订单转移至线下、客服处理方式僵化且手段羸弱等安全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并非滴滴一家独有。南宁市披露的一组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该市617起网约车违法违规案件涉及的平台里,滴滴、高德、首汽、神州等悉数上榜。 以“司机信息不符”为例,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2018年9月,上海交通委检查组随机抽取的95条滴滴“活跃车辆和司机信息"中,仅有27条与上海市网约车监控平台信息一致,其余68条都存在信息不一致的现象。 信息不一致的具体表现有两点,一是大部分活跃司机和车辆信息在政府监管平台查不到;二是有些活跃司机和车辆的订单信息查不到。检查组还发现,曾被处罚过的不合规网约车司机仍在滴滴正常运营,文章还举例称,“一辆8月8日被交通执法部门查获的车在9月4日仍然得到了滴滴的派单”。 网约车平台的安全隐患,在设计之初就埋下伏笔,但并非无解。“市面上有非常成熟的人车匹配行业解决方案。”江涛表示,人车信息可以做到严格匹配,但成本比较高,每一个涉及到安全的环节也都意味着相当大的人力和资金投入。 以现在市场通用的人脸识别技术为例,平台审核司机,意味着一个民营平台要对司机的形象特征、车辆信息等进行甄别,这就涉及到网约车平台、政府相关部门以及负责提供人工智能技术的机构。 哈啰目前的规定是,车主每天首单必须要人脸识别,第二单会随机抽取。“有没有可能父亲注册,儿子开车,开车前让父亲扫脸?”关于人脸识别的有效性,虎嗅得到哈啰和嘀嗒顺风车司机的回答是,“人脸识别只在订单中途或完成时才会出现,基本没有冒名顶替的可能。” 除了人车不符,各网约车平台都在滴滴事件中吸取教训,修补平台漏洞,客服便是其中之一。“整个2018年的安全事故,其实客服的响应速度和运作体系,是比较大的问题。”江涛透露,客服是个很委屈的角色,大部分用户的语言发泄都由其承担。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