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造富:昔日卖废钢成首富 如今互联网创业迎春天
据员工们的说法,方威改变命运的契机,是在其二十岁出头时,当地的钢铁厂抚顺新钢(现为抚顺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用一处铁矿冲抵拖欠方威的贷款。方威所获得的铁矿在半年左右的时间价格就已经翻番,随后几年价格不断上涨。由此,方威进入了钢铁产业的核心环节,并踏准了中国高速工业化的造富节奏。 如今,方威控制的方大集团已经是一家以炭素、钢铁、医药为主业,兼营矿山、房地产等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旗下拥有方大炭素、方大特钢、东北制药、中兴商业四家上市公司。 2018年,方大钢铁全年完成营业收入633.98亿元,利润总额135.95亿元。2018年,方威以450亿元财富排在钢铁行业第一位,成为“钢铁首富”。 对于林秀成和方威,倒卖废旧钢铁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撬动财富密码的最初杠杆,同时亦是上溯行业链的最初环节。 然而,随着垃圾处理产业政策的变化,依靠废旧钢铁生意而造富叙事或许无法重演。
垃圾回收何去何从?有人犹疑,有人离开 7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北京、杭州、广州等全国46个城市亦将作为重点城市推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大势所趋,拾荒者们将何去何从? 一种意见是,传统的垃圾拾荒者们将被操作更规范、效率更高的企业代替。 华创证券近日发布的一份研报分析指出,回收上下游渠道有望进一步规范化,各省市将加大力度整治“小、散、乱”,行业的上中下游同时整治,而各类企业有望借垃圾分类政策的推行加强终端渠道的渗透,回收效率、回收物处置规范程度都有望大幅提升。 谈到北京将开始的垃圾分类,陈阳顿了一顿,“(垃圾回收)肯定不好做了,实在不行就换别的做吧”。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在垃圾分类风口面前,拾荒者不应被忘记,“中国原本市场化的、成熟的废品回收体系,在这一波垃圾分类中,不应该缺位,不应该被排斥”。 而随着2009年前后开始垃圾楼的关闭和北京市对填埋场更加严格的管理,数百家回收公司开始面临搬迁。杜茂洲印象中,2013年五环内的回收公司被拆除,2017年开始拆除更加普遍。王维平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拾荒者人数自2009年达到15万人的高峰,随后开始萎缩。 茂洲学琼公司终结于2017年9月,杜茂洲听到的消息是,厂房所在地要建湿地公园了。被拆除前,茂洲学琼仍在正常运营,但厂区的工人数量,已从高峰期的千人下降到一百多人。他们仍然做着垃圾的分拣、分类、包装工作,整理好的玻璃、塑料、金属等再由后续买家运走,这份工作每月工资五六千元。茂洲学琼维持着每月200万毛利、十多万纯利的收入,这一水平已多年未变。 公司厂房被拆后,杜茂洲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打点好工人的工资和补偿,随后离开了北京,他选择了退休。 谈到现下推行的垃圾分类,和垃圾打了三十年交道的杜茂洲显出疑虑,他担心居民现下对分类不够了解,加上收集与清运处理的压力,可能会出现问题。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