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现在就倒下的“工业4.0”项目,究竟做错了什么?
其实阿迪达斯早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在亚特兰大工厂开张的同时,阿迪达斯在纽约布鲁克林大桥公园内搭建了一个小型速度工厂,通过为期两天的快闪活动形式,将工厂的工作原理向公众展示。阿迪达斯将活动称之为“速度工厂实验室体验”。 数据捕捉技术 小型速度工厂内展示着一台跑步机,内置数据捕捉技术,摄像机可以实时追踪身体运动过程。与此同时,试用者可以在机器上完成脚底扫描。一系列数据,被保存到个人在线档案中。 看上去是不是非常酷?然而对阿迪达斯来说,这台跑步机只是概念产品,只能起到展示作用,并不能被大规模推广,因为脚底扫描是其扩大定制服务的难点和重要研究项目,阿迪达斯仍在寻找最佳的技术手段。 在生产线上,技术瓶颈就更加突出了。阿迪达斯曾经计划项目正式投产后每年可生产100万双球鞋,但由于模型有限,高速工厂只能生产针织鞋面的Boots中底跑鞋,无法生产橡胶材质的鞋底,比如复古款Stan Smith等爆款产品。 阿迪达斯复古款Stan Smith 阿迪达斯制造高级总监UlrichSteindorf早在2017年参观工厂时就表示,其团队对于如何让机器人制作橡胶鞋底的皮质休闲鞋还没有解决方案,因为每推出一款新的款式就需要走一遍设计流程,甚至可能需要新的机器制造。 就算如我前文所述,这世界上仅有少数人拥有定制化的真实需求,为小众群体提供高端化服务也未尝不是一条好路。可现实是,以现有的技术手段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些大V心中配色和谐、款式新颖的定制服饰根本无法被柔性化工厂快速生产出来。 总结一下: ■高速工厂的优势:可以高效的完成生产。一双鞋从开始到生产完成,全过程仅需要5小时。而在高速工厂成立之前,阿迪达斯一双鞋子从打造原型到上架大约需要18个月,但其中3/4的鞋子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进入了促销阶段。 ■高速工厂的劣势:1.能生产的种类有限,无法生产阿迪达斯的多款热卖产品;2.成本太高,仅这两家机器人工厂,就让阿迪达斯多投入了35%的研发费用。 阿迪达斯曾经的希望是用生产速度革新带来的销售抵消成本的压力,但其实并没有做到,于是便造成了这样的局面——从需求侧来看,现有的技术无法满足用户的深度定制需求,所以销量上不去;从供给侧来看,因为技术受限,产线的产量上不去,成本下不来.......这样的项目会走向失败早已成为了定局。 问题3:步子迈的太大 从红领到Prey再到阿迪达斯,一家又一家实践C2M的项目失败了,那么,这能够说明C2M在现阶段是不可行的吗?其实不然,在汽车、家电、电子元器件等领域,一些做定制化的企业似乎取得了还算不错的成绩。 比如上汽大通倡导的C2B的模式(Consumer to Business,即消费者到企业),不同于一般车企的选配包,用户可以完全像吃自助餐一样在手机上配置自己想要的汽车样式,如前格栅样式、后包围样式、9种车身颜色、3-8座8种座椅布局、轮毂样式、四驱模式等等,理论上消费者有上亿种配置组合可以选择,支持10616种价格梯度变化。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