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现在就倒下的“工业4.0”项目,究竟做错了什么?
还有海尔冰箱、美的空调的大规模定制化改革。他们将产品的选择权和定义权交给用户,让生产线上的每一台家电都有用户,最终实现“即供即需”的零库存模式。他们基于用户购买和评价的大数据,产生了可以供家电工厂进行差异化和规模化生产制造的功能标签;同时大量引入机器人,并借助AI技术,为“小批量、多批次”的柔性生产落地奠定了基础。 再比如在贵州航天电器和西门子联合打造的“航天电器智能制造样板间”中,其产线足以支持超过10万种连接器产品的柔性生产。 ..... 那么,这两种C2M的差别在哪里呢?究其原因,还是跟行业本身的自动化、数字化发展水平有关。制鞋、服装行业本身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原材料特殊,生产设备的智能化状态低,整体标准化程度低,所以在打造智能化工厂的过程中需要跨越许多的障碍;而家电、汽车、电子元器件这种本身自动化甚至数字化水平已经相当高的行业,具备很好转型升级基础。 简单来说就是——凡事需要循序渐进,步子迈得太大,容易闪着腰。 结语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iot101君不由想起了最近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 前一阵,北京正式入冬,我不得不翻箱倒柜的把衣柜整理了一遍,好把那些压箱底儿的大衣、棉衣、羽绒服通通拿出来。然后,就在箱子底下发现了一件尘封已久的大衣。 这款式,当年觉得它无比新潮,现在看却觉得徒有其表、不够实穿,更可恶的是,价格还贵得要死!!!算算对这件衣服的利用率,还不抵那些款式很low的优衣库打折款的五十分之一。 每年每年每年整理衣柜的时候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毕竟太贵了,一直舍不得扔。 翻腾过来翻腾过去时突然惊觉——看待一件事物不能只看它的价钱,而要看它的价值。当年为了赶潮流脑袋进水买的大衣,如果以后再也不穿的话,它就对我毫无价值——除了挤占衣柜里的空间。 最后,找了个渠道,连带着这件大衣把没用的衣服通通捐了出去,衣柜里霎时清爽了许多,连带着我的心情都变得清爽起来了。 某种意义上,搞智能制造也是同样如此,如果那些投资高昂、看起来酷炫无比的自动化产线无法创造比低端的手工生产线更多的价值(甚至还赔钱),那留着它有什么用?从这个角度来看,阿迪达斯早早止损重返亚洲也未尝不是明智的选择。毕竟,赚钱,活下去,才是所有企业的第一要务。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