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vs2019,AI三年浮沉记
同年年末,北京颁布《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和《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这两份红头文件,标志着北京成为了中国首个开放公共道路自动驾驶路测的城市。 彼时,自动驾驶一片利好的大背景下,人们把自动驾驶技术比作解放双手的“天使"。只是,好景不长。2018 年,Uber 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了全球首例致死车祸,一名女子在过马路的途中被撞身亡。此事随即引发了全球对无人车的关注,尤其是安全问题,这起惨烈的事故让人们意识到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安全性重于一切,只预估科技能避免多少事故是绝对不够的。 同年 5 月谷歌旗下自动驾驶公司 Waymo 也出了一次车祸,事故导致一名测试人员受伤。后续的调查显示,这起车祸仍旧是人为因素导致的,测试员走神打盹,才没能及时处理突发情况,进而引发了这起悲剧。 目前,一些车厂也已经实现了 L3 级自动驾驶,最有名的案例莫过于特斯拉一直以来宣传的自动驾驶功能。有不少用户已经拍摄了相关的自动驾驶视频上传到了社交网络,虽然是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最佳宣传,但是特斯拉官方仍然表示:并不支持用户完全放开手脚进行自动驾驶,目前该功能仍然需要驾驶员随时集中注意力观察路况。 而 L4 级别的自动驾驶则是目前大部分公司正在攻克的难关。如今,公众也开始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动驾驶这项技术,它既不是无害的“天使”,也不是残忍的”魔鬼”。 AI芯片从受制于人到“奋发图强” 2016年中国芯片领域相关设计公司数量较2015年增长了600多家;到2017年末,国内共有约1380家芯片设计公司。根据Soopat数据,国内芯片相关专利每年公开数量都在上升,2018年至今已经公布了18871件。然而,这些都还远远不够。 2018年美国制裁 中兴事件 给我们“狠狠上了一课”,随后的华为在美受到种种针对进一步让过渡依赖国外芯片进口的企业觉醒——落后就要挨打,在哪个领域都是如此。在核心技术上需争高下,大企业需要当仁不让,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就是在别人的基础上砌房子。种种困境让中国科学界意识到“芯片当自强”的重要性。 2019 年,意识到这些问题之后,不少中国芯片企业开始奋起直追,尤其在专用芯片领域取得了较为亮眼的成绩。 在 9 月 25 日的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阿里云智能总裁兼达摩院院长张建锋现场展示了的AI芯片——含光 800。阿里巴巴方面表示:在业界标准的ResNet-50 测试中,含光 800 推理性能达到 78563 IPS,比当时业界最好的 AI 芯片性能高 4 倍;能效比 500 IPS/W,是第二名的3.3倍。 继双模5G芯片巴龙 5000 和全球首款5G基站芯片天罡问世后,华为今年推出了首款内置5G基带的麒麟 990 5G SoC——首颗商用 5G 旗舰芯片。 不久前,芯片大厂联发科也宣布推出 5G 芯片新品牌天玑,名源于北斗七星之一,其意为领先,并推出该品牌首款产品 5G SoC 芯片——天玑 1000。国产芯片在尝尽了“受制于人”的冷眼后也开始自立自强,可见,核心技术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5G 从技术萌芽走向大爆发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