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技工缺口两千万,大国智造谁来造?
在位于重庆的长安汽车车间,目前已经高度自动化的焊装车间,仍然需要 100 多名工人分为三班倒,主要是做机器人不方便干的精磨、抛光等「小活」。国内一些智能手机制造商,仍然依靠熟练钳工打磨智能手机壳,去除 CNC 铣削留下的痕迹。 对此,库柏特 CEO 李淼解释道,涉及手眼协调的工作,机器可以替代。比如香菇分拣,现在的机器比厂长还厉害。 但是,诸如焊接、打磨追求操感的工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是需要人来操作。 这也是为什么经历三年多落地实践后,库柏特调整公司战略,将 99% 业务转为孵化项目,包括力控打磨。「与工艺结合太过紧密,很难以合理成本大规模推开。」他认为。 至于那些产品高度非标的制造业,比如鞋子、女装,能否自动化本身就是难题。这也正是阿迪达斯关闭了机器人自动化工厂、「鞋王」百丽数字化转型并没有出现令人惊叹的全自动化工厂的原因。 比如,机器无法有效识别皮料上的微小瑕疵。贴合鞋面和中底,高度依靠熟练工人的手感。更何况,鞋子和女装一样,每个季度上新,各种模型和款式,依靠机器替代并不现实。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熟练工人仍然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即使外迁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也仍然离不开中国产业工人的技能基础与高素质。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在拜访全球最大的镜片生产地江苏丹阳后发现,虽然人工成本对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常重要,但镜片这类行业对工人技能要求极高,不仅东南亚劳动人口难以胜任,目前也难用机器替代。 熟练工人能降低瑕疵率,也是工厂核心竞争力之一。「在这些需要很强技能基础精细行业,人工成本是考量,但产能、效率、合格率也是决定成败的因素。」记者写到。 不仅是自动化技术,即便是那些当前可以落地的人工智能技术,技工素质也会制约其落地效果。 在研发国内首条香菇智能分拣线时,库伯特发现算法模型识别率实现 85% 之后,变得止步不前。他们通过分析发现,原来很多数据都标记错了。 非专业人士标记水平比不上香菇分选工人,流水线工人水平比不上车间主任,标注水平最高的其实是厂长。当他们请来厂长来帮忙标记香菇图片后,算法识别率立刻跃升到一个新高。 「厂长也算香菇分类中的高级技工了吧?你说,技工水平影不影响算法落地?」李淼反问道。 一些从事工业设备预测性维护的公司也曾告诉我们,在诸如旋转机械振动信号的提取、建模等方面都需要经验丰富的机加工技工。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今天中高级技工的巨大缺口? 低端制造的代价 原因有很多,收入肯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更何况,人类从四五岁就产生了社会比较的能力。 在大型互联网公司工作的 AI 硕士,一个月可以拿到两三万;一个二线城市的专职滴滴车司机,如果每天在线 10 小时,平均每月流水在 15000 左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在 ABB 这样大厂做装配的技工,一年才有机会拿到十四五万。而且,这个数字是大多数高级技术工人的薪水上限。 考虑到他们通常已经四十多岁,与 AI 人才收入之间差距也就演变成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不过,导致当下巨大技工缺口的,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李淼提醒我从供需角度看问题,关键是谁需要这么多的中高级技工?过去几十年,中国市场真的需要吗? 「需要高级技工的,要么是国企,要么是已经做得相当不错的民企,这个占比能有多少?」他反问道。 事实上,在「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之前(2003 年),企业的技术含量从未构成发展的瓶颈。 中国跻身制造业大国,本质上是世界级组装工厂的崛起。 做加工和装配,拼的是低廉劳动力、销售和管控,而不是技术人员,产业链上附加值最高部分,比如设计,研发,品牌都不在国内。 即便是在中国电子辉煌十年,我们的企业只能从苹果手机中分到 4% 的利润。三星毛利高达 40%,是富士康的 8 倍。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