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技工缺口两千万,大国智造谁来造?
制造业 90% 以上都是中小企业,他们凭借成本低的竞争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制造环节。中小民营企业很多工人用的都是民工,从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来看,即使在刘易斯拐点之后,仍有三分之一农民涌入制造业。稍微有点层次的就是中专、技校生,基本不用中高级技工。 国家统计局,2017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笔者曾在知乎上看到广东某职业院校老师给这群学生的画像: 基本没有分数线的限制,甚至有些学生没有初中毕业证; 因为初中时已是成绩最差,大部分学生都是在老师、家长的「放弃」中成长起来的; 请假理由很多时候是这样的,「老师,我家年末要拜神,我妈让我回家去帮忙。」 …… 反过来看,由于附加值低、利润低、订单不稳定,企业寿命往往非常短暂。 日本、欧洲的小微企业生命周期可以达到 12 年,美国达到 8 年多,而中国只有 3 年。这也导致他们更没有精力甚至机会去培养中高级技工。 因为这样的员工,多数是靠实践,不仅实践成本很高,而且周期很长,成长非常缓慢。 所以,他们也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一旦遇到疑难技术问题,找专家坐诊和找外包。 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模式就可以解决基本问题,也成功避免了一不小心为对手做嫁衣裳的尴尬。 这也是为什么诸如《大国工匠》这类中高级技工,大多集中在大型国企,而且往往是类似沪东中华造船、中车青岛四方机车、中国商飞这样从事船、高铁、飞机甚至飞船制造的高端制造企业。 以造船为例。 焊接技术是现代船舶制造的关键工艺技术。焊接工时约占船体建造总工时的 30%~40%,焊接成本约占船体建造总成本的 30%-50%。这不仅为焊工提供了对口、也最有锻炼机会的业务场景,也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就业环境。 但即便如此,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不仅是私企高速发展的引擎,也是国企发展的重要因素。 比如,沈阳机床可以在过去十年间卖出近七十万台机床,是因为吃到了中国迅速成长为制造业大国的红利。 当时,单靠国外高档数控机床,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国内劳动力素质也无法与之匹配。再加上劳动力成本较低,国产机床可以通过价格和服务占领中低端市场。 随着长达 30 多年的「高速红利窗口」缓缓关闭,曾经的「十八罗汉」接连传来倒闭、从市场消失的消息。 建立在数量优势上的低附加值模式终将迎来洗牌,在这种挑战下,谁来承担解开人才短缺的症结,正考验着制造业和中国教育体系的智慧。 打破二次元壁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