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52号公告对LoRa的影响
52号公告指出,“自2022年1月1日起,停止生产或者进口不符合本公告但符合《关于发布<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设备的技术要求>的通知》(信部无〔2005〕423号)规定的民用计量仪表、模拟式无绳电话机和698-787MHz频段的微功率设备。” 因此有人说原来符合(信部无〔2005〕423号)要求的,包括470-510MHz频段内的LoRa设备将要停止生产和进口。但仔细比对52号公告和423号公告,其中涉及470MHz-510MHz的技术要求并非完全不同,虽然看起来限制增加了,比如:从原来的“发射机工作时间不超过5秒”变成“单次发射持续时间:不超过1秒”。但从实际应用上讲,大部分使用LoRa技术的应用,发射时间都不超过1s,并且处于功耗、数据碰撞等方面性能考虑,发射时间越短越好,因此大多数设备不会受到此限制;此外带宽方面,423号公告规定“占用带宽:不大于200kHz”,而52号公告规定“占用带宽:不大于500kHz”。因此新的公告并非完全对以前的技术要求加强限制,甚至将个别指标放宽。 2、发射时间<1s,LoRa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对于发射时间小于1s的限制,网络上一些文章认为该条限制将导致LoRa丧失扩频技术的优势。但仔细看其推论的过程,“以105个字节的数据尺寸为例,如果同时又限制了带宽低于200kHz,就只有BW125,SF7~9可以选择”,这样的假设是对于LoRa技术的不合理利用。首先,带宽低于200kHz的条件完全是假设出来的,而且对于大多数应用来说,数据包长不需要105个字节甚至更小。LoRa有众多可配置的参数以适用于不同的需求,只要理解并合理设置,LoRa的优势便可展现。 3、传输距离将只有100~200米? 对于传输距离,有人用以下的数据作为依据,认为“如果扩频因子限制在SF7~9的范围,要保证90%以上的传输正确率,可能只有100~200米的传输距离甚至更差!”。 图5 扩频因子与距离的关系 (注:以上图片来自参考资料6)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视距(Line-of-Sight)环境中,不管使用哪种扩频因子,保证90%以上的传输正确率的前提下,其传输范围均可接近甚至超过5公里。虽然非视距(Non-Line-of-Sight)环境中要保证较高的传输正确率,传输范围会缩减,但如果在有遮挡的环境中使用SF7~9的扩频因子,LoRa扩频抗干扰能力不如使用SF10~12的扩频因子,所以非视距参数设置是不合理的。若环境比较恶劣,其它物联网数据传输技术的性能同样会受到很大影响。从无线通信学理上,相同环境下,频率越高,信号衰减越严重,在中国LoRa的工作频率主要为470MHz-510MHz,若由于环境造成LoRa的传输距离缩短,那么工作在高于510MHz的技术所受影响必然会更大。 4、LoRa将完败于其它物联网技术?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