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网络小说的震动,引发了微博用户的不安?
不只是微博也不只是社交产品,所有品类的互联网服务都存在用户协议并不平等的现象,企业在拟定时都会主观或潜意识地在权利上倾向自身,而不是构成产品重要部分同样进行生产的用户。社交产品的内容能被拿作他用、服务产品的使用权能被随时撤销、连游戏中的道具都能被删除,矛盾一点点扩散开来。 回到包含内容平台等元素的产品上,用户诉求其实很简单:提供尊重用户权利的服务就行。虽然从爱好者成为职业创作者的人只占少数,但在创作、发表、交流都借着网络而更便利的现在,所有人兼具生产者和消费者双重身份,都需要被尊重都拒绝成为 " 奴隶 "。 更何况,通过内容盈利早就不是职业人士的特权,只要有机会谁都可以用自己的心血换取回报。内容平台们也鼓励这一点,内容消费永远是不见底的无底洞,有更多的创作者丰富内容数量和品类,才是在商业化道路上乐于见到的现象。 鼓励用户创作、带动内容获利都没有错,但绝对不能是竭泽而渔式的掠夺。庞大的用户基数或许让平台们产生一种错觉,总会有人来做下一个被剥削的对象,然而我们见到的是创作者越来越少作品质量不断走低,最后没有人能消费到作品也没有人分到一口饭。 创作者遭受盘剥的现象,在讨论中引出过激进观点:他们想让人像强人工智能那样创作内容,却不再有拥有人的权利。能一键输出优质文艺作品的强人工智能是美好的愿景,想要人工智能脱离对现有数据发掘的技术路线获得自生能力,却离我们十分遥远。 即使是近期用 " 有那味 " 作品引发过讨论的手冢 AI,也是站在手冢治虫庞大漫画作品库上绝非无源之水,活生生的人依然是内容创作关键中的关键。还有人提出 " 猴子敲键盘 ",可是在完全随机性下找到真正优质的内容,搞不好比直接创作更加困难。 上一段说到,用户对产品的不信任使得他们尝试寻找替代品,其中不乏各类体量公司推出的产品,也引发过产品背后运营团队对这部分绝对数量谈不上多大,但是声量和活跃度不可小觑的用户群体的回应。 寻找的结果并不如期待那样令人满意,种种矛盾摆在创作者和消费者两位一体的用户,以及想要分得这块蛋糕的产品中间:用户创作的自由和边界、平台运营的成本和盈利、如何建设信任维护信任、如何让用户和平台在不侵占对方权利的前提下共同获利。 互联网创业已从轰轰烈烈的浪潮中冷却,却仍有人出于各自目的投身新产品。在这些标榜着创作者友好的产品中,的确在尝试从用户协议到使用体验到获利方式上改变,因此也成功吸收到有实力的创作者加入,并引来愿意消费其内容的用户群。 这些产品除了主打尊重知识产权,也大都希望帮助创作者完成向消费者直接获取付费的过程,它们也因此都在产品形态上借鉴了 Patreon,即可以直接为单个作品向作者付费,也可以按月或年订阅获得一段时间内的作品。爱发电、面包多、冲呀是这其中的典型。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