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周期中,要让交通数字化成为长期发展引擎
智慧交通作为一个快节奏发展、高速进化的产业领域,随时都有出现技术和能力迭代的可能。当我们需要一个新能力时,就将此前的系统和能力推到重建,或者多套系统平行使用,只会造成大量成本与人力的浪费。这就要求智慧交通项目,除了在横向拉通顶层设计,推动行业标准化之外,需要在纵向上定位于长远发展。尤其关注自动驾驶、车路协同、人工智能大规模参与城市交通智能化体系等领域的进展情况。 比如华为自由流收费一体化智能站点解决方案,就通过“Huawei Inside”合作模式,支持自由流收费-车路协同-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的业务长期演进,助力智慧高速数字化转型。智慧交通的长期发展,需要借助国内的广阔市场培育完善的产业生态链,并通过规模效应,构建产业链上的关键能力。试点示范,建立行业标准,引领国家乃至全球一体化综合交通数字化建设。以标准技术和实践经验,有效地推进交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并向全球贡献中国方案和标准。 3、构建安全基石,支撑智慧发展 智慧交通的发展,离不开对安全问题的关注和应对。随着交通效率的不断提升,交通体系也需要数字化技术和手段来进一步提升安全能力。智慧交通产业发展,需要重视三方面的安全体系建设:在生产运行安全领域,数字技术可以进一步提升安全保障工作效率,比如,通过精确的监测相关基础设施、运载工具和装备的运行状态,以数字技术分析故障和潜在风险,并根据数据模型做出提前预测,相较于人工巡检、计划维护的模式可以大幅提升整个交通运输体系的安全性; 在公共安全领域新的电磁技术、高清视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应用,将以无感的形式完成对人和物的安全扫描及比对,排除公共安全风险因素;在网络与数字化安全领域,ICT基础设施的安全非常关键,决定了整个“新基建”的地基,这些技术能力决定了包括智慧交通在内的各类“新基建”体系的起点。 4、建立创新发展激励机制和技术试点容错免责机制 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建立新技术试点决策免责和应用容错机制。采用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尊重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发展规律,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纳入容错范围,责任认定为非人为责任的可以考虑免责,构建创新风险容错机制。在产业重大项目和应用示范的决策程序、管理模式、创新激励、标准体系重构等方面,构建有利于智慧交通产业创新发展的保障体系。 在“新基建”纳入国家战略和政府重点支持建设的产业周期里,智慧交通也应该在国家宏观层。 智慧交通领域的和技术提供方和项目执行者,必须本身具备长期发展、协同发展、创新发展的战略观念体现。“为未来留好插座”,是我们既能在今天推动智慧交通快速建设,又能享受“新基建”长期红利的不二法门。 产业层:智慧交通在“新基建”中的落地实践 我们知道,“新基建”提供的最大技术红利,其实不是5G或者AI,而是多种新一代数字技术同步走向产业成熟的技术交叉与融合红利。多种技术互为底座的组合与再创新,让智慧交通摆脱了发展初期仅能提供交通数据采集与可视化的发展阶段。主动的感知、理解与交通决策,以及大量的交通端侧设备,开始成为下一阶段的发展重心。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