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月风潮来去:半路转做口罩的人又去造头盔了
贸易商与变动的标准 刘敏以前每天只见一个客户,总是多年跑客户的习惯“笑脸相迎”。最近,每日平均有20个人到她的昆山工厂上门拜访、询价,大约有18个人她从没见过。 据她描述,上门的80%不是直接的出口企业,是贸易商,这其中又有30%是些绝对的外行,他们表现得对口罩的技术指标一无所知,只会问“一个几钱”。 很多都不靠谱,刘敏说,虽然上门的人很多,一个星期也未必有一个新的订单。 万成对记者说,早些年流感横行,也有很多的贸易商在中间倒卖达菲,这是货物紧俏的标志。但像口罩生意这样“全民参与”的,他以前也没见过。“你认识一个需要口罩的外国人,然后你在国内找一找人,每个口罩抽一毛钱的中介费,钱就这么挣到了。” 尴尬的是,由于口罩属于二类医疗器械,根据现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买卖口罩需要去当地食药监部门提交材料并备案。万成观察,许多上门的贸易商没有这项资质。 采访中,一个贸易商给刘敏打来电话。“你介绍我买的这批kn95布料有问题;我自己买了台机器去测,过滤效率没达到95%。” 刘敏打开微信语音的公放,走来走去,又坐下来,“kn95是双层的,一层过滤效率是90%,两层当然能过95%。” 她刚认识这贸易商一天,贸易商有点巴着她,先给一半货款,看到货再给另一半。但刘敏还是觉得沟通疲劳。 刘敏每日大量地打电话接洽生意,她感到沟通疲劳。 实际上,刘敏的工厂在4月才真正实现量产。整个3月,都在申请欧盟CE认证。国内的市场已经满了,表象是上门的贸易商都谈出口标准。没有CE认证,这些贸易商都只询问价格,不下单。 通过欧盟CE认证后,刘敏的工厂到4月才实现量产。 欧盟的CE相对简单,只测几项基本的技术参数,但他们还找熔喷布,找实验室检测,用了一个月才拿到认证,能接洽生意。 一波三折。由于一些出口商品的质量问题,中国商务部决定,要求所有出口防疫物资拥有国内的资质认证; 4月底,这一要求又取消了。刘敏的工厂最多时压下2000多万元的货物。 虽然“美国学校都不开课”,万成决定放弃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医械认证的申请。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