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西安站长网 (https://www.029zz.com.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 > 正文

华为:计划在手机上推出鸿蒙操作系统

发布时间:2021-04-01 13:10:34 所属栏目:业界 来源:财联社
导读:副标题#e# 点击观看发布会回顾 3月31日,华为2020年年度报告发布,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胡厚崑表示,目前HarmonyOS已吸引到超过20家硬件厂商、280家应用厂商共同参与生态建设。下一步,计划在手机上推出鸿蒙操作系统。 相关阅读: 华为2020年营收8914亿

王成录:实际上,我认为 app 这种服务承载方式到天花板了。我们用的 app,哪怕是最高频的 app,可能连它10% 的功能都没用到。现在 app 的做法是大一统,什么都往里放,实际对消费者是负担,找半天找不到要用的功能。

所以我们坚定认为,将来的应用是积木式、乐高式的,比如一个小硬件,输入输出只有一个麦克风,就没有必要把视频相关的服务放进来,只运行音频服务就够了。我对这一套编程框架非常有信心。

《晚点》:对开发者和消费者来说,接受 app 之后的这种新形态容易吗?

王成录:对开发者,这个必须要非常简单。我们的目标是做过一年 Java 开发的人,学上一两天就可以做很好的应用。

消费者接受起来会很快。比如昨天我们刚做出一个 demo,把手机往 Pad 旁边一放,就能识别设备的相互位置,我在手机屏幕上只要这么一划,(界面)就到 Pad 里来了。如果说我想讲胶片,我就可以把边上的解释部分留在手机,胶片部分挪到 Pad 上,消费者可以自己随意拖一块内容放到不同设备上去。

这种体验完全不是今天的智能手机 app 能比的。相当于将来消费者可以自行组装搭载鸿蒙的多种硬件,形成自己的超级终端。

《晚点》:未来 IoT 也会像今天的手机一样,形成两大操作系统吗?

王成录:我觉得是。

《晚点》:中国一套、美国一套,还是开放一套、封闭一套?

王成录:不管开放、封闭,我认为任何一个体系里,可能都是两个系统刚刚好吧。

《晚点》:为什么两个就够了?

王成录:互相良性竞争,推动不断进步。一个缺少竞争,前进动力不足;三个对开发者来讲意味着成本增加。

《晚点》:有一家是鸿蒙?

王成录:对。

《晚点》:另一家是谁?

王成录:应该是苹果吧。苹果这家公司很伟大,值得尊敬,非常有技术追求和战略定力,比如在广告变现上,苹果很克制。

《晚点》:你在你们事业部是一个相对乐观的人吗?

王成录:我挺乐观的。因为我对鸿蒙非常有信心,它不仅仅对华为有价值,它对中国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相关产业都有巨大价值,而且是质变的价值。鸿蒙不是那种延长线上的创新,它很有可能改变移动互联网走向。

《晚点》:你认为鸿蒙未来有可能成为两大 IoT 操作系统,信心来源是?

王成录:主要有两点 , 一是鸿蒙本身的巨大潜力和价值。鸿蒙有3个核心特征:一套系统能弹性部署在所有 IoT 设备上、设备间融为一体以及应用一次开发多端部署。这将给消费者的体验带来质的提升,给 IoT 硬件厂家及应用开发者带来巨大创新空间,它会解决 IoT 生态参与者原动力的问题,这点是基础前提。

第二是华为的技术实力。华为技术储备的广度和深度都是领先的。举个例子,公司曾经很担心 Google 中断与我们的合作后,终端软件会不会因此丧失竞争力,会不会连 Google 的安全补丁我们都可能打不了了。

但2020年跑下来,在我们已与 Google 中断联系的情况下,新发布的 EMUI 10.1和 EMUI 11.0的 NPS(消费者净推荐值,衡量消费者满意度的指标)超过80分,是 EMUI 历史上的最高点。虽然我们无法在开源之前获得 Google 的补丁通知,但过去一年多,华为仍是 Android 阵营里安全补丁升级最快的厂家。这里面的核心技术是华为的 “全栈补丁” 技术,就是我只换其中一小块就行了,现在没有任何一个智能手机厂家有这个技术,连苹果都没有,只有我们有。

《晚点》:为什么只有华为有这个技术?

王成录:这个技术是我从核心网(属于华为运营商业务)产品线带过来的。补丁的好处,就是它很小,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就可以把它打上去,不需要中断业务,方便快捷。我们当时为什么做补丁?是因为核心网的产品中有媒体网关这个网元,它是交换机的媒体面设备,升级比较频繁。当时我们在全球有3万6千多个媒体网关局点,如果每次升级更新都用全量版本,技术服务成本会非常高,因为每次都需要人到现场实施升级。所以当时我们就下定决心,必须实现远程打补丁,人不用去现场。我们2009年开始做这个项目,2010年底就实现了远程打补丁的目标。

同理,智能手机原来的升级更新,几乎全部是全量版本,体积大、占用资源多,下载费时。所以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补丁技术,从2015年开始立项研发,一年多后,终端业务上也实现了全栈补丁技术。

《晚点》:所以对 Android、iOS 来说,你们这是跨界打击,是吗?把运营商业务的技术积累用到终端上。

王成录:对,我们现在在手机上打的补丁已有数十亿次。分享一个我在终端遇到的例子,当时有一个应用厂商,他们有一种模式,你的手机如果想跑我的应用跑好一点,你得先给我钱,我给你做定制版。当时我们没要定制版,因为我们已经把 GPU Turbo 做出来了,跑这些应用非常稳定。结果我们手机发布当天,这家厂商就升级了版本,只在华为的手机上会随机花屏。当晚9点多,舆情一下子就来了,我们从9点开始定位问题,到凌晨1点就做出了补丁, 凌晨2点半之前全网打完,第二天舆情一下就没了。

四、有普世价值的东西才有持久生命力

《晚点》:关于鸿蒙业务,目前你向上和谁讨论比较多?

王成录:小徐总(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余总(余承东),我和老板(任正非)最近这一年沟通也很多。

《晚点》:他们关注的问题有何不同?

王成录:老板关注成熟度,他希望鸿蒙能大规模使用,给中国移动互联网及相关产业做出贡献。余总考虑的是对现有商业的贡献。小徐总可能除了商业贡献以外,还希望华为利用这个机会转型,把相应的文化、氛围营造出来。

《晚点》:任正非在2020年11月华为一个内部会上提到,华为是一家传统的硬件先进公司,现在要转型为软件先进公司,但很困难。如何在硬件基因的公司里,营造软件文化、氛围?

王成录:所谓软件文化是软件的特征决定的。软件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最难的是大家有共同语言。需要做软件的人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软件讲清楚。软件人的逻辑抽象能力要强,沟通能力要强,才能持续布道,逐步统一团队和公司内的语言和认知。

《晚点》:你说的共同认知的范围是整个公司?

王成录:是的。与软件团队合作的团队,必须在统一认知下工作。比如说要不要做编译器?编译器的价值在哪?这些共同认知没有,编译器是做不下去的。即使是现在,我们的方舟编译器仍然会受到质疑。包括有时余总(余承东)也会反复,问你们编译器做哪儿去了?是不是就是提升了性能?

《晚点》:为什么这几年大家的认知还没有对齐?

王成录:软件太抽象了。再加上业务和竞争环境时刻在变,导致软件的内涵和外延也时刻在变,要持续对齐统一,这会是常态。

《晚点》:是不是和华为的中坚力量和领导层里,本身做软件的人相对少有关?

王成录:对的。我估计公司层面20% 不到,董事会成员几乎都是硬件出身。华为的传统优势是硬件,如果这次转型能够成功,我们软件和硬件都很厉害,那华为就有可能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晚点》:现在华为消费者业务在软件方面如何做决策?

王成录:大部分授权给我了,关键点给小徐总、余总汇报,达成一致就干了。

《晚点》:人才招募情况怎样?

王成录:90% 以上是应届生。

《晚点》:社招为什么很少?中国计算机领域的人才其实挺多的。

王成录:中国众多的软件人员都被吸引去做上层应用了,系统人才比较缺乏。没有大型的系统汇聚大家的力量,技术扎不深,很可惜。

我们2009年在开始做编译器,那时在国内找不到人,因为中国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培养这样的人,所以我们当时就在美研所招了将近20名华人。后来我到了中软以后,才正式向公司要申请了50多人的编译器研发预算。

那会儿我们也开始跟中科院计算所合作,培养这方面的学生,毕业就可以来我们这边。经过十多年的持续积累,华为现在有将近500人的编译器队伍。

《晚点》:这些人也是后来 EMUI 的开发主力?

王成录:很重要的队伍。

《晚点》:这是你们的一个优势。

王成录:是的。这个优势太关键了。

《晚点》:他们没有被其他公司挖走?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