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西安站长网 (https://www.029zz.com.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 > 正文

华为:计划在手机上推出鸿蒙操作系统

发布时间:2021-04-01 13:10:34 所属栏目:业界 来源:财联社
导读:副标题#e# 点击观看发布会回顾 3月31日,华为2020年年度报告发布,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胡厚崑表示,目前HarmonyOS已吸引到超过20家硬件厂商、280家应用厂商共同参与生态建设。下一步,计划在手机上推出鸿蒙操作系统。 相关阅读: 华为2020年营收8914亿

王成录:当时整个智能手机产业在高速发展。决定做系统,是基于华为自己对智能手机业务未来发展的判断——智能手机总有一天会市场饱和。当时华为智能手机业务正处于发展快车道,目标是三年后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美金,五年超1500亿美金,但整个市场总量也就8000亿美金左右。

市场一旦饱和发展就会降速、停滞不前甚至萎缩,竞争会非常惨烈。业务和队伍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压力,所以我们就想,如果手机业务到了天花板,下一步该怎么做。

《晚点》:所以,产业在上一个顶点时,适合下一时代的新系统切入。

王成录:对。如果产业不发生转折和升级,新系统不会有机会。2016年我们决定做鸿蒙系统,不是再做一个 Android 或 iOS。

一个操作系统有没有成功的可能,就要看这个系统能否给产业链各参与者带来潜在的巨大价值。再做一个一样的东西,消费者的使用体验没有变化,可能就不会买单,这样开发者也没有动力开发应用,生态就发展不起来。

《晚点》:做得不一样更容易,还是做得更好更容易?

王成录:从技术角度讲都不难。把握时机很重要,鸿蒙的时机还是挺好的。

《晚点》:技术角度都不难,鸿蒙2019年刚发布时,有人质疑它是 “PPT”。

王成录:一件事大家不理解太正常不过了,尤其是做操作系统这么复杂和挑战的事。

《晚点》:去年9月,你们发布了鸿蒙2.0 ,并初步开源,并在同年12月推出了手机开发者 Beta 版本,但置疑也升级了,比如评价它是 Android 翻版。

王成录:我觉得挺好,说明大家至少关注了。其实大家质疑鸿蒙是不是 Android 换个壳,这说明中国科技界对软件开源的理解不够一致。

并不是所有 Android 代码都是 Google 开发的,绝大部分代码来自开源社区。鸿蒙也会吸收社区的优秀技术和代码,用了 AOSP(Android 开源项目)的开源代码,就判断鸿蒙是 Android 换了皮,说明这类吐槽者没有太准确理解什么是开源。今年10月,鸿蒙第三阶段的开源代码会上线,来自 AOSP 社区的、由 Google 贡献的代码几乎没有了。

《晚点》:你刚刚说,好东西可以拿来,为什么又不用了?

王成录:它的技术架构设计很好,但单点技术或组件不一定都是最好的。软件架构是一个整体框架,这里面的某些组件,可能 Google 做的还不如其他公司。

《晚点》:为什么会这样?

王成录:那太正常了,每个领域都是术业有专攻,比如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就差得远了去了。所以 Google 再强,不可能面面俱到,它最伟大的地方是设计了一个非常好的架构。

《晚点》:你会怎么看一个操作系统架构的好与不好?

王成录:应对变化的能力。因为软件的特征就是总在变,架构的核心就是如何快速应对变化。

《晚点》:如何实现呢?

王成录:软件架构,实际就是产品功能逻辑的技术实现。比如一部智能手机,开机后,先是系统检测各器件与模组,然后加载整个软件系统,直到启动完成,这个过程就是产品功能逻辑的一个实例。基于产品功能逻辑来确定系统整体实现框架,并定义和划分各模块的功能,这就是软件架构。

架构要快速应对变化,需要把各模块的功能定义清楚,并让各模块在逻辑上低耦合,也就是减少模块之间的相关性。这样,当要做新功能、系统优化和 bug 修复时,才能保证相应修改的影响范围小,保持架构整体上的稳定性。这样的系统,应对变化的能力自然强。

《晚点》:Google 这个做得不错?

王成录:对。这一点我觉得欧美比咱们要强得多,在很多单点技术上中国一点都不差,但是我们在架构和系统能力上有较大差距。

《晚点》:架构上不如欧美是因为人才问题?

王成录:人才、环境、包括教育特点。软件特别需要能系统性思考的人,软件非常怕零碎。它不像硬件,比如这个瓶子(举起手中矿泉水瓶),瓶盖和瓶身可以分开,但是软件几乎没有一个功能只跟一个模块有关系。比如智能手机的一个转场动效,可能与从应用层到系统底层的驱动都相关。软件系统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可能会影响全局。

《晚点》:其实从技术架构上来说,“微内核” 架构的鸿蒙可能更像苹果,苹果的多设备之间,也是不通过 app 就可以连接,你们和苹果的系统有什么不同?(Android 架构是宏内核,苹果系统包含微内核架构。微内核可以适应多种设备,通过系统直接连通,不需要用 app 整合,灵活性好、安全性更高;宏内核的优点是效率更高、性能更好。)

王成录:我非常高兴的就是鸿蒙的目标和实现方案,与苹果去年 WWDC 发布会时定义的方向几乎一样,都是多设备在底层的融合互联。这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因为你走的方向有更多人走,我们就更可能成功。我们和苹果最大的不一样是,苹果是封闭的,鸿蒙则会开放地做,与所有可能的伙伴一起,把鸿蒙生态做成功。相当于说我们又有苹果的优势,又有华为的优势。

《晚点》:很多人还是不太相信,中国能做出一个匹敌 Android 或 iOS 的操作系统。

王成录:做操作系统,挑战不在于技术,而在生态。仅凭一家公司可以做技术,但不太可能把生态做成,这是大家不相信的原因。

《晚点》:除华为自己的手机之外,你们在与别的手机厂商合作吗?

王成录:鸿蒙是开放的,如果别的手机厂商想用,我们会支持。

《晚点》:小米有位高管曾发微博说,如果华为的鸿蒙和芯片业务独立出来,他们当然愿意用,你们有想过在组织架构或运营上做一些更大的调整吗?

王成录:这个问题应该是老板考虑的。

《晚点》:在 IoT 领域,现在有不同路线。比如有的厂家是先做了很多终端设备,然后做连接,而且它有一个自己的生态。

王成录:工程领域永远不会只有一条路,这是选择问题。华为不会做一个临时方案,而是要有通用性和扩展性的方案。

从应用层打通也可以实现多设备之间互动。但 app 想在手机和电视等不同设备之间流转,就要做针对性的适配修改。未来不管是手机升级,还是电视机升级或是 app 版本升级,都可能导致 app 在手机和电视之间流转不起来。

应用层打通这条路走下去的代价会越来越高,不具备通用性和扩展性。鸿蒙则是在底层实现硬件模组的融合,上层 app 原来的业务逻辑几乎不需要修改,就可以实现多设备间的流转。

《晚点》:现在消费者还没有感觉到有很大差别。

王成录:这是因为消费者目前很少有机会体验到,搭载鸿蒙的设备还不够多。

《晚点》:目前鸿蒙整体生态建设情况怎样?不足和进展是什么?

王成录:一方面,现在生态的量还不够多,不够大。Android 有约2000万开发者,iOS 有2400万开发者,鸿蒙生态的开发者数量还差很多。

另一方面,硬件和应用厂家对鸿蒙非常认可。硬件伙伴方面,几乎所有家电企业都来沟通了,大多已经开始落实合作。美的从接触到决策全部硬件使用鸿蒙系统只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

软件伙伴方面,我们选择了中国应用市场下载使用排名前200的厂家,一个个去沟通,现在已确定做方案的有70%。

今年搭载鸿蒙的设备至少3亿台,消费者很快就会感受到鸿蒙带来的体验升级。

《晚点》:剩下的30% 在顾虑什么?

王成录:第一,有可能跟他现有的商业有冲突,比如说有人担心,他开发了基于鸿蒙的应用,是不是原来的 app 就没人用了,流量就丢了?还有,你做的东西是不是像你说得这么好。

《晚点》:开发精力的投入是否也是一大顾虑?之前我们看到的鸿蒙版京东直播投屏,据说一人开发一天就做好了,但那是一个特性改造,如果要做一个比较大的、完整的鸿蒙版 app 需要多长时间?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