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科技创新20条判断:大变局中,万物生长
历史无数次证明:在前途远大但前景暧昧不清之时,资本往往能“大力出奇迹”。每一个破灭的泡沫对特定的投资者和创业者都可能是灭顶之灾,但对行业并不是。“泡沫级资本”的注入带来更多关注和讨论,从而吸引更多聪明人躬身入局,加速这一未来的“自我实现”。 文明的挑战 判断16:努力让一部分科学家先富起来;也要允许一部分科学家十年不出成果 我们要努力让科学家富起来,也要包容不出结果的科学家。 要攻克卡脖子技术,需要思想转变:当我们处在追赶期时,有国外现成的资源可用,大干快上是对的;但当我们进入赶超期和无人区时,我们应该允许一部分科学家十年不出成果。 未来并未发生,10条试错之路都需要有人走——成功了1位,我们鼓励他富起来,失败了9位,我们要有足够包容和理解——而这部分科学家的功课又如何去评价,这就需要我们的管理智慧了。 判断17:中国科技亟需道路自信,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样重要 还有一点,关于中国科技的道路自信,关于硬实力背后的软实力。 很多投资人会拿美国的to B企业来衡量中国的to B企业,但事实上,中美的企业服务所面对的需求方是完全不同的。美国to B企业大量订单来自几十万家中小企业买方,中国to B企业大量订单来自政府和国企央企,大家的痛点、付费习惯、历史阶段都是不同的,没有孰优孰劣,只是不同。 再比如,自动驾驶领域,中国力推车路协同,这件事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顶层设计,在中美的实现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又如何用美国思维来评价中国的创新呢? 很多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往往有一种负累和痛苦:面对周遭大量VC的话语体系,总是需要不断“自证清白”,然而,我们要反思的是,VC的评价逻辑,是否依旧是西方的舶来品?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有中国独立思考的评价体系,对于很多科技创业者来讲,无疑是一种“松绑”和救赎。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