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了23年 我为何离开中国移动?
为什么人家互联网公司的IT系统就是灵活的?能够一点上线全网推广?业务支撑部门有苦说不出:后端资源部门多是CT的思维和工作模式,资源池和其他网络设备一样要确保安全稳定,项目采购要确保流程规范,各种操作和行动都要符合运营商的各种内部管理。 比如,今年初有一个紧急需求,总部支撑部门需要16台X86设备,但是资源部门说:没有机器,满足不了。 只是16台X86啊! (3) “黑天鹅”代表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比黑天鹅更危险的,是“灰犀牛”。 犀牛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来,爆发性的攻击力定会让你猝不及防。危险并不都来源于突如其来的灾难、或者太过微小的问题,更多是因为我们长久地视而不见。 这,是渐渐时髦起来的“灰犀牛”理论。 看到灰犀牛冲过来时的无措,是因为在此之前,你不愿意面对颠覆性的问题,不愿意探求风险的解决之道,害怕知道答案后不得不去处理,更害怕即使处理了也不一定能解决。 人们宁肯选择逃避——“应该不至于吧”,“倒霉的不一定是我吧”。但最终结果呢? 运营商会不会一步步走向哑管道,成为基础设施? 与互联网相比,通信技术不再是改变人们生活的主力军,总理还在不断喊话提速降幅,运营商离新时代的自来水公司还有多远? 运营商将如何保持正常运转? 增收空间收窄之后,降本增效可能成为企业的主题词,那么运营成本怎么降? 如果刚性成本都砍不动的话,是裁人还是降薪? 运营商的内部管理会如何突破? 如果遇到大规模轮岗、重组、改革、人员调整,留给IT专业人员的自主空间会不会越来越小? IT人员在CT企业里生存状况会不会越来越恶劣? 虽然运营商这些年来一直在谈数字化转型,但是各级领导各个单位中,IT人才仍是稀罕物。这与IT部门独立发展有一定关系——就像美军改为全志愿兵役之后,与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变弱了。靠CT人的学习苦干就能实现运营商的ICT转型么? 这些在我看来,都是大概率事件,都可能变成势不可挡的“灰犀牛”。 (4) 趁着我的固执与保守,还没有给企业带来更多更大的问题,我选择了离开中国移动。 在我递交的辞职报告里,我说得非常直白——我的离开会给其他同志带来成长的空间,也许换一换思维,对企业的发展更有力;也许换一换人员,能让IT部门的能量更增强,也许换一换思路,能让系统结构和能力进一步优化和提升。这是双赢的好事。 趁着中国移动的同事们对我还存有好感时候,我选择离开中国移动。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