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 美国为何铁心“杀死”华为?
2019年春节,华为便开始与时间赛跑,很多员工连春节都没有回家,打地铺加班——中国消费者在为网路上为华为的5G突破骄傲时,华为内部正在被巨大的危机感包围,开始为随时可能出现的“定点打击”抢筑碉堡。 如今,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华为“断供”危机正式爆发,华为必须正面迎战。 突围的先锋部队来自于受冲击最大的半导体领域,华为麾下大将“海思”。 在行政令发出的第二天,海思总裁何庭波便以一封内部信扬起了战旗。在信中,何庭波回忆道,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美国技术封锁,华为在多年之前便作出了应对极限生存的准备。 “数千海思儿女,走上了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为公司的生存打造‘备胎’。数千个日夜中,我们星夜兼程,艰苦前行。当我们逐步走出迷茫,看到希望,又难免一丝丝失落和不甘,担心许多芯片永远不会被启用,成为一直压在保密柜里面的备胎。” 如今,曾经假设的极限生存成了现实,海思所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多年心血和努力,挽狂澜于既倒,确保了公司大部分产品的战略安全、大部分产品的连续供应。” 任正非认为何庭波过于高调,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不要瞎喊口号,我们只是一个企业。” 海思的崛起,有迹可循,印证了任正非的“不喊口号”。 作为掌舵人的任正非,一直都心怀危机意识。 千禧年之后,华为的路走得并不顺利。中兴和UT斯达康依靠在小灵通业务上的投入,快速逼近华为。而任正非为了避开“机会主义者”的陷阱,否决了小灵通计划,大举投入了在全球还没有商用的3G。正是这一决定,让当时的华为被按在地上“摩擦”,巨大的研发投入,让华为在2002年迎来了自己的首次亏损。 无线没产出,3G大规模投入,全靠有线网络的华为在国内市场的日子一度非常难过。2002年底,华为派出精兵强将出征海外市场,踏出了华为无线走出去的第一步。 如今回看,正是当时看来无法短期盈利的3G业务,奠定了华为如今的竞争力。 2003年底,华为整体营收达到了317亿元,将中兴等竞对甩在了身后,而昙花一现的小灵通与UT斯达康如今都已经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搏出生机的华为,开始腾出手来发展新业务。2004年,华为将成立于1991年的华为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独立为全资子公司,取名海思,专注于半导体业务。 海思成立的这段时间,CDMA风头正盛。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