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苹果杀死了谁?
尽管初代 Apple Pencil 插入 iPad 充电口的配对方式极其滑稽,但这依然无法阻挡 Apple Pencil 成为业界公认的在 iPad 上表现最好的触控笔产品,而 53 Pencil 则成为如上所述,又一个“官方逼死同人”的牺牲品。 利用 Apple Pencil 可以在 iOS 内置的备忘录,以及 GoodNotes、OneNote 等第三方笔记软件上画出非常精彩的作品,软件会帮你动态调整运笔时可能的一些瑕疵,让你在屏幕上书写的效果甚至好于用真正的纸和笔手写。 (图片来源:航通社) 只不过,iPad 上面的应用跟 Mac 上的有着“生殖隔离”,而描绘矢量图象则重度依赖 Adobe Illustrator、CorelDRAW 这些 Mac 应用,Apple Pencil 的优势并不能直接移植过去。 截至今日之前,假设你想对着电脑桌面做背景直接描图,而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创作的话,那么像 Wacom 这样的第三方数位板厂商,依然是唯一的选择。 Sidecar 不仅是官方替代 Duet Display 等工具的手段,而且是所有同类功能中,唯一官方支持 Apple Pencil 精确定位的。这就意味着,这只完全有能力和 Wacom 等高端笔同台竞技的笔,从此可以起到和 Wacom 差不多的效果了。 而数位板价格之高,也是不在画画这行的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现在,花同样甚至更少的钱,你可以买到一个精度不差太远的板子和笔,而且这块板又可以当 iPad 使(它其实就是 iPad),是不是高下立现了? 苹果“借用”第三方创意是否有尽头?苹果长期将 iPad Pro 定义为生产力工具,而真正适用于大多数人的生产力工具,差不多必须有鼠标、键盘,必须支持多窗口、平行多任务,必须有一个高度开放的文件系统,等等。 也就是说,人们心目中对“生产力工具”的定义,长期以来受到 PC 和 Mac 的思维定势的深深束缚。而强迫人们改用 iPad ,以触控等新方式重塑生产流程,既需要繁琐的培训,也没太大必要。这深深限制了 iPad 向着苹果所期望的“生产力”方向的演进。 很多人呼吁干脆让 iPad 直接用上 macOS,或者让 MacBook 支持屏幕触控——隔壁的 Windows 10 已经通过 Surface 这样的二合一平板证明了这种方式的可行性。然而从很多方面来说,苹果都绝不想就这么让步。 一方面,苹果设备和服务现在最大的竞争力就是生态、安全与隐私。传统的“生产力”设备,用户对机器有太大的操作权限,而很多“生产力”的实现也是通过对权限的深度破解来曲线达成的,例如修改 hosts,用终端运行 python 等命令行程序,在浏览器用 F12 调出开发者工具等。如果完全平移 macOS 的架构,会对 iPad 这个产品线此前一直积累的安全技术、操作习惯和业已建立的 App Store 生态同时构成威胁。 另一方面,这也是个“面子”问题。苹果曾在 WWDC 2006 公开取笑 微软 当时的旗舰新系统 Windows Vista 借鉴模仿了大量 Mac OS X 累积更新功能,如 Spotlight、Safari RSS 阅读器、独立的邮件和日历应用等。[9] 而万一 macOS 和 iOS 之间的触摸“次元壁”真的打通,这一向 Windows 10 和 Surface 的终极“致敬”,其程度可就远远超出当时苹果所谴责的对象。 所以,利用 Sidecar 将 Mac 屏幕投射到 iPad 上,已经是苹果对“生产力”定义做出让步的一个极限。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