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真成投资李剑威:TO B,一场取信的持久战
李剑威:从Salesforce的角度来看,与阿里的合作可以帮助Salesforce更好地落地中国,过去它在中国只能服务外企或特大型企业。同时,这也证明了中国CRM市场已吸引到国外巨头注意,他们愿意开始本土化。从行业角度来看,短期肯定对国内公司有一定压力,长期来看对市场是有帮助的,尤其是对国内公司创新,有很大的刺激作用。 李曌:Salesforce进入中国的确有刺激作用,现在中国企业服务公司在产品还没足够优势的情况下,希望通过发展PaaS打破现有竞争僵局,你觉得是否可行? 李剑威:我不太认可。如果产品有很大进步,同步做PaaS是有必要的,这样你可以更符合复杂客户的需求。但PaaS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平台化,它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服务大型客户,只是让你产品到位的一部分。 另外,我觉得当前谈平台化言之尚早,目前没有一个创业公司有平台的影响力,钉钉和企业微信也有它的问题,他们自己的生态系统也没做得特别好。所以现在创业公司还处在把产品做好,能服务好大型企业,一个单子能上一千万的阶段,还没到能做平台的阶段。 李曌:最近Slack上市,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什么样的经验? 李剑威:Slack是一个很容易形成网络效应的产品,它特别强调连接,你可以连接所有企业内部其他的SaaS工具,当你用Slack,他也用Slack的时候,很容易第三个人也会用。加之产品体验很好,所以它增长很快。从这个意义来看,很多SaaS公司应该考虑怎样让自己产品有网络效应。但不一定每个公司都正好碰到有网络效应的产品,所以首先还是要把产品和销售团队做好,如果能碰到有网络效应的领域,加上体验做得足够好就会发展更快。 当前很多公司也在学Slack,现在只有钉钉和企业微信有变成Slack的潜力。而大家比较担心在国内纯粹做Slack能否跑出来,因为国内大的2C巨头对2B都比较有野心,而且执行力也很强,他们不计投入,像腾讯企业微信、阿里钉钉都已经在,包括阿里也买了类似Slack的中国公司,所以如果只是单独做协作功能,创业公司要与钉钉和企业微信抗衡是很困难的。 李曌:对标美国SaaS发展过程,你认为中国SaaS行业处于什么阶段? 李剑威:中国还在追赶美国的过程中,美国有成熟的公司但由于一些政策因素让它在中国施展不出来,这也给中国的企业很多机会,比如腾讯云、阿里云、Ucould、青云等。但从产品本身来讲,国外公司确实比中国公司在完备度上要早很多,这些都是以时间为代价来积累的。 去年还没有一家SaaS公司能达到一亿美元的营收,还没一家真正意义上的SaaS公司上市,所以从营收规模来看,我觉得中国SaaS行业当前处在2004年阶段的美国。但从产品阶段来讲,中国的SaaS软件早已采用云计算、AI、移动端等技术,所以我们已远超2004年的美国。同时,随着新一代CEO们掌管企业,对于信息化的要求提高,而且移动化、云化速度也很快,中国企业又足够多,我相信接下来中国TO B发展的速度会加快。 李曌:在追赶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国内产品服务在达不到预期的情况下,却拿着美国对标公司的估值,这似乎并不合理。 李剑威:这是供需关系的问题,很多国内投资人很看好行业的发展前景,所以愿意付出高溢价。美国企业服务已经历了不同阶段,最早是套装软件,有的一套就几百万美元,而且光现场实施部署就要一年。当这些大公司一看到像Salesforce这类公司,一个帐户只要一百美元或六十美元一个月,不仅价格便宜,而且不用实施部署,马上就能用。这是一个替代市场,用一套云端软件替代原来一套安装在服务器上的软件,这个替换过程是很快的。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