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热议的RPA,被质疑的三个核心问题
长期服务日本RPA市场的捷一科技创始人王新童则告诉捕手志:「国内大部分从业者使用的是AutoIt(免费)/Python-UIAutomation-for-Windows(开源)+Selenium+中间件(AI)这样的开源免费架构来打造自己的RPA产品。对比下来,国际知名的RPA厂商UiPath、Blue Prism、Automation Anywhere都是使用.NET自主研发的RPA架构。前者架构冗余性较高,系统安全性和健壮性不足,属于资本驱动型产品。」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特别是在AI公司集体转型RPA的浪潮中。达观数据副总裁陈文彬表示:达观智能RPA使用的是Go语言,能够适配所有主流操作系统,对于需要建设自有IT环境的大企业、政府客户来说,其带来的运维自动化有着明显的优势。 RPA的发展如火如荼,但在捕手志的采访中,所有受访对象都无法给出一个清晰的能被广泛认可的RPA定义,唯一能获得认可的描述是: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即软件流程自动化,是存在超过十年的流程自动化工具,最早要追溯到1994年微软发布的Excel 5.0,其中的Macro功能可以视为RPA,甚至诸多企业外包所做的业务就是RPA。而今天大家关注RPA的核心原因是,整合成熟AI技术的RPA应用范围大幅扩张,形成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关注,争议也在增多,其中三个争议成为RPA市场讨论的核心问题: 第一,RPA的核心到底是流程引擎还是AI? 第二,集成自动化会不会取代RPA? 第三,定制化服务会不会制约RPA企业的增长? RPA的核心到底是流程引擎还是AI? RPA是一个老旧的行业,原本市场空间狭小,正是有了AI技术搭建桥梁,才让UiPath这样的企业有了冲击百亿美金估值的底气。 按功劳来算,AI才是核心。不过除了OCR、NLP这些AI功能模块外,RPA产品架构、商业模式依旧延续原有的RPA模式,在实际业务中,RPA核心工作就是在打磨优化流程引擎,所以流程引擎才是核心。 当然,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更喜欢流程引擎和AI两者通吃,既要RPA概念的钱,又要AI颠覆世界的愿景。但不可否认的是,整个市场已经形成一波AI公司转型RPA的潮流。百度风投投资副总裁方鑫表示,2018年RPA概念刚火的时候,有AI公司还不愿意承认自己是RPA公司,但其实他们的产品业务本质就是RPA,到今年RPA赛道爆发之后,才挂上RPA的标签宣传融资。 部分企业则将RPA看做自家业务的自然延伸,例如达观数据、阿博茨和英诺森等并不强调自己是RPA企业。英诺森RPA产品负责人徐志宏直接将RPA视为公司的其中一项业务, 其公司核心还是「一个AIoT驱动的创新公司」,业务集咨询、企服软件、RPA等多个领域,其更讲求以能源和资源行业为核心,提高全球范围服务能力。 翊翎资本管理合伙人范维肖则坚持认为在中国RPA流程引擎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伪命题,真正的核心还是围绕释放数据价值的流程,RPA流程引擎将会被融合在AI等技术体系中,自然相关市场份额也会被AI服务收入囊中,所以翊翎资本将投资的重心放在了AI领域。 而关于流程引擎与AI在PRA中的地位问题,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个清晰的逻辑:操作系统厂商以及其他意图打造自家操作系统的互联网巨头也在押注RPA,他们不会吞下所有RPA业务,但会让市场进入门槛越来越低,这会让工具形态的流程引擎重要性持续下降,最终只能倚重AI服务得利。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