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营销大战“拯救”年味?
2019年2月10日,微信官方发布了2019年春节数据报告,从拜年、发红包、走亲戚等春节必备活动出发,对中国人的春节进行了解读。数据显示,除夕到初五共有8.23亿人次收发微信红包,广东、山东、江苏、四川、河北为红包收发次数总量TOP5省份,北京、广州、重庆、深圳、成都为红包收发次数总量TOP5城市。 连续数年,微信红包在春节展现出的威力,改变了互联网公司对春节营销的认识,六年来,互联网公司在春节营销上的投入一年比过一年。 2016年春节微信红包,共有4.2亿人参与,平均每人收发20个。2017年春节微信红包未公开参与人数,但除夕至初五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到460亿个。2018春节共有7.68亿人微信收发红包,收发红包总人数同比2017年增加约10%。2019年春节共有8.23亿人通过微信收发红包,参与人数进一步增长。2020年相关数据尚未公开,正常的话参与人数也会再一次刷新。 自2015年开始,参加春节营销的互联网公司名单,逐渐超过了双11。在全民喜庆的情绪下,同样是投入几个亿去做营销,有了“年味”buff的加持,春节营销的效果就要超过其他时段。这其实也是用户用脚投票,作为数千年来中国人心中最重要之一的“节日”,春节效应逐渐风靡中国移动互联网,并漂洋过海辐射到全球。 2016年2月7日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Facebook个人页面上发布消息,向用户致以农历新年的问候。今年1月22日下午4点,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收市敲钟仪式,以庆祝中国农历新年。 通过互联网,中国春节的影响力向着全球辐射。 站在互联网企业的角度而言,参与春节营销意味着拉新,意味着激发用户的活跃度,只要“春节效应”存在,百亿红包的盛况在未来还将持续出现,市场看不见的手利用着春节营销大战“拯救”了我们的年味。 城市化与“新年味” 春节最早不叫春节,起源于岁首祈年祭祀的仪式,上古时代人们会在一年农事结束和新一年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祭祀天地众神、感念祖先,并且祈求来年丰收。随着祭祀文化的衰落,“过年”也就越来越世俗化,春节中大家逐渐不再以祭典为最重要的事情,但迎禧祈福的这种文化基因得到保留。 历史上,社会结构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带来春节年俗形式的变化。 从上古、近古,到近代、现代和当今,社会结构几经变迁,春节年俗也逐渐增加了许多新内容,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压岁钱、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逛庙会、赏花灯等习俗。这些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是春节元素的重要内容,共同组成大家感性的年味。 传统“年味”的消失,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有很大的关联。旧“年味”没了生存的土壤,新“年味”还未发展壮大。 根据统计,从1950年到1978年的近30年间,中国城镇化率只是从11.8%增长到17.9%。 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了高增长的趋势。截止2018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59.58%,至2019年末我国城镇化率为60.60%。以中国14亿的人口粗略计算,2019年将有超过8亿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国,正从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转型。 城市化致使依靠宗族和血缘维持的人际关系逐渐瓦解,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人与人之间的聚集完全打破了乡土社会的结构。 传统中国居家以庭院式房子为主,无论贫富,家里都会留下一个或两个房间,每到春节,这个房间会放置供桌、摆放供品,或供家族成员进行焚香叩拜之用。而且,传统中国人口流动不大,一个村或周边村落就聚集着宗族中大部分成员,春节期间互相串门很方便。同时,因为乡村院落比较分散,一直保持着燃放鞭炮的习惯。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