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营销大战“拯救”年味?
相比之下,城市的楼宇布局则比较紧密,而且大多数是近二三十年“购房”者,邻里之间莫说亲情,小区各家各户很多一年也来往不到一次。因此,传统习俗中围绕“走亲访友”的“项目”缺乏了生长空间。同时,由于近两年常常发生鞭炮点燃单元楼保温隔板的事件,禁放鞭炮的城市也越来越多。 城市化的原因,导致很多农村走出来的人,感觉年味越来越淡。 根据相关数据,改革开放后,我国家庭人口规模也呈现迅速下降的趋势。从家庭类型来讲,从1982年到2010年单人户的比例从7.98%增加到了13.67%,从1982年到2015年,一代家庭比例持续增加,二代家庭比例持续下降。现代城市中,子女和父母两地分开已是常态,传统全家人坐在一起的现象也越来越少。 传统春节习俗脱胎于农业文明,各种传统习俗都被印上深深的乡土文化元素,在新的世界下被冲击的零零散散。 互联网的发展,让城乡二元化的中国,在虚拟的世界里实现了一种统一。在移动互联网下沉的带动下,三四线城市、乡镇及农村的人口也开始触网。作为全民性的春节,在互联网上拥有了它生长的空间。 物理世界里,城市的现代社会关系与农村的传统社会关系,你只能选择一个。在互联网世界里,他们被分割在不同的微信群里,分割在不同的App里,春节不再有“遗憾”,与所有的朋友一起过春节,成为可能。 同时,国民在互联网上“生活”的时间也越来越久,Quest Mobile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11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人均每日使用时长达6.2小时,创下新高;如果,在这个空间里一点“新春”的迹象都没有,这“年味”恐怕也就无处安放。 正是BAT、字节跳动、美团、京东、拼多多等等无数个亿级App对春节的拥抱,网络上无处不在的喜庆元素,装点了这个世界的“年味”。 年俗文化用现代人喜欢的新形式进行延续,打开手机App,无处不在的春节元素让人无法离开“春节情绪”之中。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情怀。线上线下互动的频繁,让年味在数字世界扎根发芽。 “互联网+春节”反映出传统民俗与时俱进的演变。 营销大战与“春节” 互联网企业对春节的拥抱,离不开央视春晚的一个决定。 春节联欢晚会是现代媒体和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产生绝非偶然。1979年,中央电视台录制、播出了“茶座式”晚会,名为“迎新春文艺晚会”,执导晚会的是邓在军以及《西游记》的导演杨洁。不过,当时全国的电视机全加起来也不过485万台,能够辐射的人群有限,所以未产生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