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北向何处去?豆瓣还有未来吗?
之后,我们就看到从一个互联网上的豆瓣整体分裂为十几个移动端垂直类产品:豆瓣FM、豆瓣阅读、豆瓣笔记、豆瓣电影、豆瓣购书单、豆瓣音乐人、豆瓣小组、豆瓣同城、豆瓣线上活动、豆瓣广播。。。。。。这在业界也引起不少的争论。 阿北的理念是“帮助用户更好地发现生活”,所以他在移动端的产品更加垂直化、精细化。但毋庸置疑的是,到了移动端,App特有的孤岛效应很容易割裂用户,让原本极具用户黏性的平台优势荡然无存。而且分散后的豆瓣在移动端将不得不面临各个垂直领域的对手,甚至与BAT正面交锋。 这一大堆的APP同时并存,也导致了豆瓣的顾此失彼,始终难以聚焦发力。于是,豆瓣只能眼睁睁看着网易云音乐(与豆瓣音乐竞争)、陌陌(与豆瓣同城竞争)、猫眼(与豆瓣电影竞争)等新出现的产品,一点点蚕食自己原有的领地。 阿北不得不作出改变,他想重新赢回失去的3年。于是,2014年下半年,一个名叫“豆瓣”的APP上线了。 然而豆瓣并没有力挽狂澜,在2012年,豆瓣的日均PV可以达到1.6亿,而到了2014年年底,这一数字根据估算,已经跌落到大约3000万左右。并且2014年豆瓣APP上线之后的每次改变也并没有赢得用户的支持,每一次改版,也或多或少的伴随着一大群用户们的吐槽。 腾讯 CEO 马化腾在如日中天时感概,“即使你什么错都没有,就错在太老了”,这句话让一众互联网人唏嘘不已。比豆瓣大一岁的 Facebook,在过去 3 年里就一直被人质疑在移动端动作不够快,同时还接二连三地被如Snapchat、Whatsapp 这样的新兴社交工具挑战。 用户需求变化了,新的技术和模式也层出不穷。而豆瓣本身真的太久没变化了,这让它显得过于老派,甚至有点过时。有用户吐槽:“使用豆瓣时会有一种错觉,以为只有阿北一个人按照开发豆瓣时的习惯,继续在星巴克远程维护它。” 互联网公司保持逆生长是生存必需,或者通过改造自己来实现,或者在资本层面更坚决。真心希望豆瓣在今年和未来更广袤的移动互联网世界上,能像阿北自己说的那样——回到当初创业时的状态,有非常多的事情可以颠覆,豆瓣能与更多人一起成长。 “慢公司”的遥远钱途 和很多狂飙突进的互联网公司不同,成立11年的豆瓣一直波澜不惊,似乎不太喜欢赶时髦,它也因此被贴上了慢公司的标签。不仅如此,其创始人阿北也给人一种慢条斯理,沉稳低调的形象。知乎有个提问,“豆瓣创始人阿北(杨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冯大辉的回答就4个字:不动如山。 知名媒体人阑夕曾说:“豆瓣就像一个存活于时间管辖以外的永生产品,它见证了论坛、博客、SNS、微博等一代又一代浪潮兴衰,自己却驻留在时空停滞的地方,颇有“山中方两日,人间已千年”的得道风范。” 从某种层面上看,“慢公司”这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评价,不仅是对豆瓣“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的褒奖,也能够变相帮助豆瓣抵御来自资方的压力。但是到了讲究快速迭代的移动时代,“慢公司”已经逐渐沦为近乎墓志铭的咒语。 以豆瓣过亿的流量来说,如果想要商业化,可以有无数种可能,但豆瓣商业化痕迹依然很浅。这源于阿北独特的产品观:“我一直觉得用户价值可以带来商业价值,我们仍然在做从第一时间起步的新的创新产品,有可能三四年之后变成大家常用的产品。我也认为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不能强求,不能在生命周期还处于早期的时候强求转化商业价值,商业价值的转换要跟外界环境相关,而不是被迫做一些勉强的事情。”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