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如何干掉激光雷达九成成本?
项目创始人塞巴斯蒂安·特龙、CTO克里斯·厄姆森、核心工程师安东尼莱万多斯基相继离职,紧随这三人的,还有道·伯尔尼蒂、克莱尔·德劳莱、列奥·侬、朱家俊等一串名字,无一例外,都是谷歌自动驾驶项目的高级技术人才。 遭此重创,谷歌也意识到,自动驾驶项目迟迟无法商业化,无法投入实用,正在耗尽技术团队的热情和耐心。 谷歌首先放弃了单打独斗,在去年年中宣布与FCA(菲亚特克莱斯勒)达成合作,在菲亚特提供的汽车上测试自动驾驶系统。而在去年12月,谷歌又将自动驾驶项目分离出去,建立了独立公司Waymo。外界普遍将此解读为谷歌正加速其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 这样,谷歌就再次做回了开发安卓时候的角色——一个专注于软件方面的系统服务供应商,这或许是它的强项。然而此时的谷歌比彼时要被动得多,机密的自动驾驶系统和路测数据既无法开源,同时又缺乏足够多的合作伙伴来获得更多的数据,进一步完善系统。 Waymo只能整天盯着旗下数十辆自产试验车和改装的雷克萨斯RX450h,以及菲亚特提供的100辆Pacifica,苦哈哈地路测,跑数据。这位自动驾驶行业最先起步的老大哥,仿佛一个中年农夫,眼巴巴地望着自己满地跑的鸡崽,希望他们快快长大,下出金蛋。 而此时的特斯拉在做什么?去年这家公司卖出了超过7万台支持自动驾驶的电动车,早就凭借着巨大的用户数量,在数据收集上一骑绝尘了,并且凭借着这些不断累积的数据持续升级着自家的自动驾驶系统Autopilot。 顶级人才流失,自研量产车失败,缺少更多合作伙伴,数据收集缓慢,谷歌的自动驾驶项目陷入了泥淖。一种声音始终不断:谷歌的自动驾驶落后了。 谷歌的野心:在汽车上再造一个系统帝国? 此时的Waymo宣称在关键组件上取得了突破,无疑是对外界质疑的有力回击,同时也给合作伙伴喂了一颗定心丸;另一方面,也意在展示,自己已在核心硬件上具有很强竞争力。 此前外界认为谷歌在自动驾驶行业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自己造车,搭载自家自动驾驶系统,类似于特斯拉。 二是自动驾驶系统的底层供应商,在谷歌放弃自主造车后,人们纷纷认为这就是谷歌今后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角色。 然而在现今竞争者众多的形势下,只有一套自动驾驶软件,对下游的客户——汽车制造商们来说,显然不够看。于是谷歌走出了第三条道路:软硬件一体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此前谷歌在自动驾驶硬件方面并无太大建树,虽然实现了其他传感器的自主生产,但它们却并不比别家的优秀,而关键的激光雷达还得依赖于Velodyne。而Waymo现在已身携自动驾驶系统与激光雷达两大核心技术,有能力提供一线水平的软硬件一体的解决方案,对许多急于加速自家自动驾驶进程的汽车制造商们,这将是一个无法忽视的潜在合作伙伴。 就在去年12月前,本田宣布,正与Waymo进行自动驾驶项目合作的谈判。Waymo在该次发布会上放出的利好消息,显然直指本田,要在谈判中增加自己的筹码,同时也通过秀出实力增加对方合作的意愿。在此之外,这也能吸引更多尚未找到合作对象的汽车制造商。 有足够的合作伙伴对无力造车的Waymo来说,具有极大的意义——这意味着更多的测试用车,更多的路测数据,更快的商业化进程,这是一个越滚越大的雪球。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