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交互的设计案例与思考(下篇)
我们每天使用的iOS就是通过界面间的X、Y、Z轴转场,及焦点缩放展现界面信息之间层级关系,以及理解我们所处的位置。通常情况下,APP设计者都注意到了这一点,比如Airbnb:搜索、房源和攻略通过X、Y和Z轴转场分离,每一信息类别和当前所处位置可清晰感知。 不好的例子是摩拜单车,无论是左侧菜单、搜索、消息,都是向左滑动的X轴转场,而模态视图不论触发位置一律采用下落Y轴转场,人们根本无法通过界面间运动关系感知信息层级关系,信息之间关系因此混乱,就像糟糕温控器例子里简单粗暴横向排列的按钮一样。 案例五 支付宝与微信卡包:符合心智模型Norman提到产品设计中存在三个模型,实现模型,呈现模型,和用户心智模型。当产品的呈现模型趋于用户心智模型,用户就会轻松的理解和使用。当呈现模型趋于实现模型而不是用户心智模型,用户就需要顺应、理解和平衡,有时因为理解错误,就会出错,甚至会因此感到挫败、愤怒和逃离。 今天我们知道电脑中根本没有真实的文件夹、桌面和垃圾箱,这是70年代施乐实验室设计图形化系统时使用符合用户心智的概念,将可视化操作与用户日常行为相联系。 支付宝与微信将优惠券、银行卡的列表使用卡包的概念。日常生活中,掏出钱包,拿出信用卡,使用完后,再放回钱包,“卡应该放在钱包中”的概念模型是用户所熟悉的。类似的例子,我们转账给朋友,支付宝和微信使用“红包”的概念,也是为了将可视化操作与日常行为联系。手机中根本没有现实中的红包,而是通过符合心智的模型增强了用户感知,减少了用户的错误理解和焦虑。 今天越来越多的产品懂得使用红包的概念拉新,反观airbnb,邀请好友获得“旅游基金”是一个陌生概念,没有和用户的日常行为联系,这是一个需要用户理解而不能轻易感知,不符合用户心智的例子。 因懂你而做的设计:我们周遭的人造事物大多都是经过设计的,而为了产品竞争或商业目的达成,今天智能设备上越来越复杂的功能和操作有时并没有帮助我们,甚至让我们感到多余和沮丧。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强调将人的需要、能力和行为模式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设计来满足人的需要,设计的前提是先理解人。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