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运营团队变得没有效率
我每每为低效工作的运营感到难过,谁就应该每天处理一大堆的表格呢?谁就应该把时间用在收发邮件上呢?谁愿意花费精力解决本不应该存在的问题?运营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思考运营策略,思考创意,思考怎么把运营做得更好,而不是挣扎在低效中。 有人说,Word编辑文章的效率并不低,可是现在互联网上有多少纯粹的文字?新媒体中的富媒体和微信文章排版,Word能很方便的完成么?交叉审核和文案调整,怎么有更方便的方法? 事实上,我知道不少公众号文章的工作流程仍旧是:领导提出需求,新媒体负责人用Excel作出排期,发到群里各方讨论和确认,某运营用Word写好初稿,发送文件给相关人员审核,调整,确定内容,内容发送给有微信后台权限的微信运营,编辑排版,发送预览再次审核,如果和活动相关,还要跑通一遍测试,最终发布。若涉及多方审核,步骤只会更加复杂。你看得累么? 有人说,文档是不必要的,熟悉工作就能脱离它了。可有多少人能把产品或运营的相关环节都理清楚?至少我没见过。 写文档只是企业运作的小环节,更重要的是知识沉淀。知识即是运营指标,产品逻辑的说明,也是经验总结。为什么很多运营强调活动复盘?它是为了下一次做的更好。可惜很多复盘沦为形式主义,复盘结束就将其束之高阁,或者直接遗失,没有沉淀。 今年要再次举行双十一活动,去年的双十一经验能不能参考?去年的各类指标各类成本是多少?去年活动的优劣有哪些可以总结,去年参与积极的用户是哪些,能不能再玩出花样?今年的效果和去年对比怎么样?如果企业有去年的活动文档,那么复盘才发挥出真正的意义。它对新加入的新人或者老人,都有指导。 这只是一个举例,文档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反过来看,假设一个人业务熟练程度是100分,那么他离职后交接给下一任,下一任往往只能掌握80分,下一任离职后,后续的交接者可能是60分。业务经验很重要,可是业务经验依赖于人员本身,而人员变动是不可控制的风险。 相信大家一定遇到过,哪怕你交接工作再认真,后继者还是不免踩坑,新手还是举足无措犯下错误。文档的意义是它更像一位导师,给予运营人员一定的规划指导。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运营人员明明很努力,却做不好运营的原因之一,他们陷入了低效的泥潭。 巨婴团队我想把种种现象归结到一个名词,「巨婴团队」。 巨婴意为成人的某方面能力仍然停留在孩童水平,这里并不指代工作中的某位成员,而是指整体团队。或许你是一位某方面能力特别突出的人,但是在团队中处处掣肘发挥不出全力。 桌面永远铺满各类的office文件,每天的工作围绕着它转,好像做了什么,也好像什么都没做; 每周的工作日程并不清晰,运营项目的工作安排永远模糊,不知道在整个项目环节所处的位置; 负责社群运营,一天到晚在微信群里忙活,公众号的一篇文章得转发个二十次到不同群,社群数据很难统计或者没有统计,常怀疑社群的价值在哪里; 等等。 错的不是个人,而是运营团队。互联网一直是高效的代名词,然而高效得并不彻底。自己起初也难以相信有那么多的运营团队在浪费时间,然而事实告诉我,巨婴团队并不少,勤于执行,疏于管理。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