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一部行进中的零售新图鉴
根据界面新闻统计,一家在上海开了两年多的瑞幸新零售样板店,从数据(2017年4月到2018年3月)表现上看,其在利润方面,不算前期投入,该店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一年中只有三个月盈利,共计百万元,若扣除折旧,也只有一个月能实现盈利。全年几乎每月的利润率为负,最高将近-20%,如今保持在-5%。 据了解,在这家店的各项运营成本中,物流成本占总营收的10%。新零售的物流成本不仅仅是到家服务的仓前分拣配送,还包括仓储,其中分拣配送的成本占80%,平均每单末端物流履约为13元/单,其最大的亏损单元来自于物流。 如果剔除流通环节的物流成本,此店每年亏损千万的“流血”牺牲便可免去,这就是新零售的代价。 新零售线下店、无人货架等都是零售数字化的标杆业态。毋庸置疑,如此大的成本投入,到最后只能沦为巨头的游戏。 实际上,瑞幸并非在打没有准备的仗。 在1月8日,瑞幸咖啡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FORM F-1文件,计划增发1200万股美国存托股。与此同时,瑞幸咖啡还将发行4亿美元的可转换优先债券。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似乎也愿意为瑞幸“无人零售”的故事买单。 截至美东时间1月9日美股收盘,瑞幸咖啡股价报收于44.37美元,涨幅为12.44%,目前总市值约106.63亿美元。 在曾经无人货架在这场疯狂的资本角逐中,几乎没有人关心:无人零售的本质何在?供应链能否跟上狂飙突进的点位布局?因为这些问题几乎不在资本的考虑之列。 此前,愉悦资本创始合伙人刘二海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指出:“瑞幸表面上看是咖啡公司,当然是。但最重要的是供应链和数据。” 显然,供应链做好之后,零售的本质——产品能够突围。事实上瑞幸加码产品、供应链并非无迹可循。 去年5月,瑞幸斥资2亿元成立烘焙公司,经营范围为“糕点、面包零售、咖啡饮料、自营和代理货物及技术进口”等。7月,瑞幸咖啡与中东地区最大的食品制造及销售公司Americana集团宣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计划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在大中东和印度地区开展咖啡新零售业务。9月,瑞幸咖啡宣布与路易达孚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将共建果汁合资公司。 就在上个月,luckin coffee咖啡豆第二次荣得IIAC国际咖啡品鉴大赛的金奖。而当选2019十大经济年度人物的钱治亚在1月9日的颁奖礼上也表示,“我们做瑞幸咖啡的初心非常简单,就是想着怎么样做一杯大家喝得起,喝得到的好咖啡!所以我们在模式上进行创新,大量运用技术,全数据化运营,从而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同时,通过和全球顶级供应商合作,确保品质。” 从这一系列行动中,可以看出瑞幸在创业节奏上的把握。品牌上唯快不破,产品实力PK上该出手时就出手。 还有一点就是数据能力。数据在营销、用户体验等方面能够起到指导作用。如此一来,瑞幸品牌在占领用户心智上有优势,蛋糕也才会越做越大。 正如刘二海所言:技术驱动改变了价值链条,价值创造的方式发生变化。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