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下”如何开启一个网文时代,又如何走向没落?
“那么人呢,我觉得精神还是高于一切的,当时还没有那么多地去考虑文学。”朱威廉因此创立了榕树下,并将其宗旨确定为“生活,感受,随想”,“我觉得人活这一次,应该把他的生活、感受、经历都记录下来,转换成文字,能让更多人分享传播,让更多人产生共鸣。” 刚成立的榕树下还只是一个个人主页。朱威廉自己没有互联网背景,也不懂相关技术,就请了他的朋友帮着搭建起了这样一个网站。朱威廉会自己写一些文章贴在榕树下的网站上。“那时候也没有人来看,可能一天就一两个人。” 互联网在 1997 年的中国还是一个完全新生的事物。1994 年,中国才正式接入互联网。成立于 1997 年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当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内也仅有不到 30 万台计算机接入国际互联网。当时最火爆的网站是清华内部的校园 BBS 水木清华。而后来将 BBS 拓展到更多互联网用户的西祠胡同、西陆、天涯等社区还要再等上两三年才会正式出现。 作为个人主页的榕树下很快就无法满足朱威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有了新的想法。“光我一个人在那,发表一些文章无病呻吟,是远远不够的。那只是我一个人的生活,而且我没有办法分享到别人的生活。对我来说,我觉得更加有趣的是万千众生,他们是怎么生活的,怎么理解这个世界的。”朱威廉将一个投稿链接放在了榕树下的网站上,用户点击这个链接,就能够通过电子邮件向榕树下投稿。 由于技术上的限制,个人要开设个人主页在当时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再加上当时的互联网上并没有类似的接受用户投稿的网站,榕树下一下子开始吸引到了用户的注意。“然后数字就开始往上翻了。有一天上海热线跟我说,你的榕树下的流量太大了。当时榕树下是挂靠在上海热线下面的。他们跟我说,你知道你现在一天有多少人来看你的网站吗?我说不知道。”朱威廉给出了一个数字,独立 IP 访问突破了 10 万。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