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下”如何开启一个网文时代,又如何走向没落?
投稿量也大幅增加。朱威廉一个人承担了从审稿到编辑再到发布的整个过程。有时候,他一个人一天就要看 300 多篇文章。修改错别字、标点符号这类工作繁琐而又浩大。更累人的是,不像博客或者社交网络能够做到即时发布,朱威廉需要通过一个复杂的 FTP 系统才能让投稿显示在榕树下的网站上。在经营广告公司的同时,朱威廉几乎把剩下的所有时间都投注到了榕树下上。 某种程度上来说,朱威廉和他的榕树下承担了一代文学青年的理想。传统的文学发表渠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学期刊和杂志。他们本身拥有一套有限而又固化的审美体系,对于其他类型的文学兼容性不高。他们的周期也更长,从投稿到发表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这些期刊和杂志的容量有限。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基数巨大的国家,拥有文学理想的青年数量显然是一个巨大的量级,而网络能够突破传统渠道的局限。 榕树下也提供了一个相对纯粹的文学环境。榕树下只是接受用户的投稿,朱威廉也会通过他制定的“生活,感受,随想”的标准对于稿件进行筛选,因此与当时的各大 BBS 上什么样的帖子都有相比,榕树下以文学之名脱颖而出。“我也不做广告,不做市场推广。等我意识到的时候,榕树下已经火了。” 让朱威廉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有一次他在伦敦出差。为了能够保证榕树下的更新,他从英国打国际长途回拨到上海,查看投稿进行编辑和发布,一晚上时间朱威廉一共花掉了 7000 英镑,在当时折合下来将近 10 万人民币。 “钱对我来说,不是什么大事,因为那个时候我的经济还是非常夯实的。”但朱威廉依旧觉得自己撑不下去了,“再这么下去,我就对不起这些读者和作者了,所以我就决定我要成立一个编辑部。” 二 此时的榕树下已经不再是朱威廉刚刚建起来的那个个人主页的样子了。每天上百篇的投稿,超过六位数的访问量,榕树下已然是当时网络文学最重要的一个阵地。尽管一开始朱威廉建立榕树下只是出于个人兴趣,并没有相关的商业化的打算,但是在众人的期待下,朱威廉也不可能再把榕树下当成兴趣来运营了。1999 年 8 月,上海榕树下计算机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朱威廉写了一封招聘启示挂在了榕树下网站上,很快简历潮水般地涌到了他的邮箱当中。“有几百封简历。当时要来的人真的是太多太多了,”朱威廉回忆,“甚至当时有一个最远从云南要来的人,他跟我讲说工资要不要无所谓,管口饭吃就行。”但是,朱威廉最终没有收下这个人,因为觉得他太过于冲动。在招聘过程中,他最看重的还是应聘者是不是了解榕树下的风格和底蕴。然后再看学历、能力等等。最终,第一批招聘结果,榕树下多了七八位编辑,负责阅读当时的投稿然后进行编辑和发布工作。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投奔榕树下。朱威廉记得有一次,他面试了一个扎着两个辫子的很朴素的女生,她告诉朱威廉她叫励婕。 陈万宁当时正混迹于天涯社区,模仿风靡一时的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写出了一本《无数次亲密接触》。他也找到朱威廉,朱威廉回忆:“他说自己做期货亏了几万美金,身无分文,要找份工作好好做。” 同样是受到了痞子蔡的刺激而写出了《迷失在网络中的爱情》的路金波在朱威廉的邀请下加入了榕树下。朱威廉为路金波在北京西路上租了一栋别墅,提供他每月两张往返北京的机票。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