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产消费崛起,本质是重构“感觉的秩序”
通过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其实研究某一消费阶层的崛起,从消费负担的角度切入还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那就是,消费者的需求升级,本质上是对于旧有消费秩序的厌恶。而这种旧有的消费秩序(包含所要针对的消费商品),对于消费阶层来说,就是一种消费负担,消费者一直处于摒弃消费负担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不同于以往的消费阶层,自然而然的就兴起了。 二、新中产消费的崛起,现在正在建构一种“感觉的秩序” 之所以现在对于中产消费群体的定义还是处于一种多样化描述性而非精准化定位的状态,有很大一个原因是,当前的这个群体,正在构建一种对于消费的“感觉的秩序”,这种感觉的东西,是很难界定的。 这倒是和世界范围内对于中产阶级的定位有些类似。美国人口咨询局在1994年的一份报告中坦承,对于中产阶级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明确概念。大家看看网络上或者是很多报告中,关于中产阶级的阐述,基本上也处于一种非常模糊的状态。 这种模糊的描述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而且这段时间或许会非常长。 因为,描述一种非常完善的概念,确实是需要一种感觉的。 例如,对于一种群体来说,如果你有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无论从包装、形状、设计、口味、物流、客服、价格给你带来的感觉等诸多因素而言,都会让这个群体产生一种从购买到复购的过程,且成为了你的忠诚客户,那么这个过程就是一种良性的感觉秩序。 所以,为了建立这种良性的感觉秩序,上述每个因素的表达,都要做到尽可能的与别的因素适当搭配,但是这个搭配的过程就比较复杂??每个因素的改变,都有无穷的想象空间,优化搭配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之所以将这个过程为“感觉的秩序”,是因为觉得如果一件事情能够做好,能够达到了一种极致,感觉确实在里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能够准确的描述出这种“感觉的秩序”,那么这就是“新中产阶级”这个概念的最准确的定义。 举个例子,从2014年以来,研究电商的很多文章都是从统计学的角度来描述市场的,后来出现的一些新兴的业态??O2O、P2P、共享、农村电商、社群经济等等,很多分析文章搞出了很多的报表,很多的比较分析。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些统计学的东西,只能是对于市场状况的一种后置化分析而已,只能是让读者大体的了解一下某种业态当前的发展态势。除此之外,笔者觉得其他意义或许真的不大。 如果大家关心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美国股市大崩盘,然后查一查当时在崩盘之前出现的股市分析文章,你会觉得当时的股市下跌都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是当时这种崩盘的结果真的是出现了,从而发生了历史上比较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如果你了解前苏联解体前,世界各国对于这个超级大国的预测,你甚至觉得这个庞然大物会一直存在下去。 如果你对互联网行业的O2O、P2P、农村电商等业态,在2015年之前市场上出现的分析文章搜罗着看一看,你或许真的认为,这些业态将是主导未来商业生态的主要力量。可惜,这些业态,在2015年之后,大部分倒闭的倒闭、跑路的跑路、死掉的死掉。 这不是说统计学不好,而是,我们如何应用的问题。 所有的工具和专业,都是中性的。 笔者曾经一度以数据说服为主,很多文章也以有数据引用才觉得有说服力。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最不缺的就是数据,如果有资源的话,做一些调查也是非常容易的,搞几篇文章出来非常简单,可惜,实际结果就是不如人愿??市场很难被预测。 所以,基于人的不确定性衍生出来的一系列不确定性,真的有时候是感性的,而不是数据形式的理性就可以理解的,感觉和理性推导两者需要互相补充。 这个世界,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那么对于中产阶级的定义,以及基于这种定义或者理解,用一些数据、用一些问卷实例、用一些所谓的观念定位等等,就能勾勒出中产阶级的精确内涵吗? 当然是不行的。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