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迪斯科》:CRPG的文艺复兴,后冷战时代的百年孤独
但这一切缺憾在主创们达到极致的文本写作中得到弥补。为什么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小说”呢?因为当玩家进入一个场景时,除了可捡取的道具之外,还可发现很多标记着圆点的可交互对象。玩家用鼠标点击圆点时,一行文本描写突然出现在画面中。我该如何表达,当我来到一片2D油画风格的海水前,点击海水上的圆点,出现一行“海风吹拂着你的脸颊,你竖起衣领略微感到寒冷”的文字时那一刻的心理震动?这种震动并不一定是每一行文字都写得动人心魄(实际上的确大多数如此),而是已经进入游戏思维的玩家,突然与文学的文本抽象思维再度对撞的超新星爆炸般的冲击。当你走在破败的雷瓦肖城街道,一个个点开圆点阅读描写城市风貌的文字的时候,复古的上个时代的油画视觉与文本营造的想象视觉在重复与差异中融合蜕变,这一刻那些被称作“互动小说”的电子游戏只是影像的单维度模仿,而《极乐迪斯科》创造了双重维度的,罗兰·巴尔特所谓的“文字影像”。 尽管没有战斗,但你在游戏中依然时刻要面对死亡和困境。你有可能因为体力技能的缺憾,在一些与场景交互的时候失去生命值而死去;你也有可能因为对话的失败、意外的变故导致精神奔溃,从而放弃查案离开城市导致游戏结束。但无论是何种“死亡”方式,游戏都不会像传统意义上直接重新开始,你会看到报道你死亡或者放弃的报纸,在死亡前再度与你内心中的思维“小人”对话。而除此之外,技能检定的失败是不会造成游戏结束的,而只是让角色进入到另一种剧情的走向与可能,有时甚至柳暗花明,检定失败后采取的弥补方法还好于直接检定成功——游戏机制彻底还原了当代小说的创作心理,即创作者亲手完成人物的性格成长,然后任由创造出来的性格让角色自行决定行为和应对,迎来哪怕原作者都不一定想得到的独特剧情。(托尔斯泰:“我开始写时没准备让安娜·卡列宁娜自杀。”)玩家在《极乐迪斯科》里可以真切地认识到,自己分配技能点的操作决定了角色的性格构成,亲手将角色送上了必然的命运道路——这种强悍的代入感甚至可以让玩家觉得,除了角色死亡必须重来之外,一切因为检定失败造成的读档重来都是对这本伟大小说本质上的挑衅,对自己亲手创作的人物深层次上的背叛。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