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的17年产品史——突围、霸权、迷失、焦虑与变革
而从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以后,百度所面临的局面,正是类似的——一方面,移动端的“搜索”与Web端的“搜索”全然不同,在移动端,百度不再是那个可以呼风唤雨的“唯一入口”;另一方面,其Web端的地位也不断遭遇着各种挑战,这些挑战有来自360等竞争对手的,有来自于大众舆论的口诛笔伐的,也有来自于医疗整改等政策层面的。 因而,2013年之后的百度是充满焦虑的,也因此,我们才会看到包括大手笔收购91无线、大力投入O2O等高举高打的举措。只可惜,这些动作都算不上成功。 而到了2016年,百度开始把视角转回到了自己赖以起家的“技术”上面。这一年开始,百度开始更多谈论起了“人工智能”。 1. 百度的人工智能布局 其实,百度的“人工智能”布局可以追溯到2012年。早在那个时候,拥有海量数据,天然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拥有优势的百度就启动了深度机器学习的研究工作。到了2014年,在此前深度学习项目的基础上,百度的人工智能研究进一步衍生出了“百度大脑”这样充满野心的项目,甚至百度还高调的引入了Coursera联合创始人,人工智能领域最权威的专家之一吴恩达博士来全面负责百度大脑项目。 某种意义上,互联网的第一时代,实现的是“人与信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到了移动互联时代,更多的服务被接入进来,“连接人与服务”开始变成了这一时期互联网的主旋律。 而人工智能之于互联网的意义,则在于它能够极大加速和辅助“人与服务的连接”。 百度对于“人工智能”的期待,也在于此,某种意义上,百度是希望利用人工智能来全面优化百度现有或即将开展的一系列业务,比如金融+人工智能、O2O+人工智能、内容生态+人工智能等等。 而2015年百度推出的百度虚拟助手“度秘”也已经初步展现了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上的成果和野心。 作为一款虚拟助手产品,当时面世的“度秘”可以调用百度O2O服务,比如叫车、地图、团购等帮用户下单,而且用户和度秘通过语音对话即可完成服务的调用。 某种意义上,“度秘”的思路,或许是在“重构”人们的搜索体验——百度希望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把“搜索”变得更智能、更自然、也更高效。 简而言之,以往人们的搜索载体只能是“文本”,而现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百度会在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方面将拥有更为强大的能力,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搜索体验。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