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2020:中国信用卡大革命
按照当时管理层的解释,浦发信用卡发行量不大主要是由于运用了花旗全球风险管理经验,对申请人的信用审核比较严格。比如,申请人至少要提供四份文件——身份证、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收入证明、工作证明以及家庭住址。 同样的信用评定制度,花旗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都能适用,但在中国却难以推进。一方面,是这些证明开具起来颇为繁琐,另一方面,验证证明的成本也比较高。比如,在美国等地,银行可根据纳税情况来了解收入,但中国却不太适用。 后来,经过持续的本土化改革,浦发花旗信用卡才渐渐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进入2005年,浦发的信用卡发卡量每月以30%的速度增长,到了年底已经突破20万张。 另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中信信用卡中心则主打“高端客群”,也摸索出了一条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中信银行自2004年1月份正式对外发卡,不到三年时间发卡200多万张。其中,中信白金卡的发卡量排在了全国各大银行的第一位。等到2006年5月30日服务升级时,中信则直接打出了“打造中国白金服务第一品牌”的口号。 而招行信用卡的发展路径则与总行的大零售战略一脉相承。 2005年1月,在招行全国分行行长会议上,“不做对公业务,现在没饭吃;不做零售业务,未来没饭吃”,时任招行行长的马蔚华提出,要加快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和中小企业业务的转型,这也标志着招行一次转型拉开序幕。 到2005年底时,招行信用卡业务收入在招行零售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已经达到40%,而在个人贷款业务中则占有7%的份额。这个成绩也证明了招行信用卡“独立”发展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招行零售部门的两员大将——戴兵和陈劲分别加盟光大银行和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担任总经理。成为招行为信用卡行业输送的第一批高管,后面还有平安信用卡的梁瑶兰、兴业信用卡的严学旺等皆出自招行。 如果再算上副总或中层级别,信用卡行业中出自招行的人就更多了,这也让招行一度被称为中国信用卡行业的“黄埔军校”。 一个小插曲是,2002年招行信用卡中心初创时,从复旦、上财、交大招揽了一批应届生,这第一批校招员工在内部被称为“黄埔一期”。后来,这批人大都成为了信用卡和消费金融行业的中流砥柱。 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的阶段,中国信用卡市场开始焕发活力,各家银行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来“跑马圈地”。 央行数据显示,2006年底,我国银行信用卡发卡量为4958万张;2007年前三个月,信用卡发卡量每月平均增长100万张以上。而截止到2007年下半年,工行、招行、建行等银行都已经宣布信用卡发卡量超过1000万张。 一个更为重要的时代背景是,到2007年的时候,除了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都完成了A+H股上市,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也都登陆了资本市场。 “上市”让中国的银行们步入了更加市场化的发展阶段,即便2008年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也没能减缓这一步伐。如果说这场危机这让券商和公募基金陷入了低谷,但却意外地把中国银行业推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政府于2008年11月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俗称“四万亿计划”。换言之,这场金融危机,并没有成为击垮中国银行业的炸弹,反倒开启了一段前所未有盛世。 包括信用卡在内的个人消费信贷也进入了一段长达十年的上升期。 2009~2015:上升 国内信用卡市场经历了第一次“大爆发”之后,“跑马圈地”的发展方式走向末路,各家银行开始更加关注细分市场和精细化运营。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巨头们极大地冲击和影响了用户习惯和市场环境。信用卡开启了新一段征程:转向移动化、平台化。 纵观信用卡行业的发展,它们很早便开始应用数字化的审批、风控和运营体系,可以说是银行体系内最成熟的金融科技板块。 在新的浪潮中,信用卡行业再一次乘风破浪,完成了迭代升级。 精耕细作 中国信用卡的第一次“大爆发”在催生市场繁荣的同时,也伴生了不少风险。 当时,信用卡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欺诈风险,后者又包括伪冒申请和伪卡使用等。在2008年以前,伪冒申请的问题占到了九成,主要就是虚假注册等。随着发卡量的暴增,伪冒风险更是急速攀升。 很快,2009年4月27日,央行、原银监会、公安部、工商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简称,142号文),里面对信用卡的发卡流程和业务边界做了更明确的规范。 这也是影响中国信用卡行业发展最深远的文件之一,因为它为信用卡业务画下了一套清晰的监管框架,此后不管行业如何变迁,都没有突破142号文里的核心规则。 比如,142号文里强调了,信用卡发卡“三亲原则”,包括亲见本人、亲见申请资料原件、亲见本人签名,不得全程自助发卡。而这实际上是为后来一些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类信用卡产品的出现留下了空间。 当然,更多的问题还出在管理上。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