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这笔帐 这家创业公司比巨头们算的清
物流链路的“前置供应链”,其意味着要在用户周围建很多很多的冷库。从物流的角度来看,前置仓一定会提高成本,但是如果认为冷链物流的成本主体是“冷链”,而不是“物流”的时候,若它能够大幅度降低冷链成本,那就会大幅度降低冷链物流成本。 在运营方式上,有些品类适合社交,有些则不适合。如生鲜这种典型的大众、高频、刚需、低价、轻决策的品类,特别适合在社交场景中触达,所以用社交的方式可以大幅度降低总交易的成本。 我们在运营环节、物流环节、商品环节,深刻的认识到生鲜这个品类,很多过来人做不好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时机不对;二是模式不对,而模式不对的核心是简单的复用了其他品类的习惯性思维和做法。 亿邦动力网:若有人发现每日优鲜模式不错,进而效仿,那么前置供应链能够形成竞争壁垒吗? 徐正:首先要对“门槛”这个词有一个理解,进门容易,过门槛则需要能力。前置供应链都能建,但建完前置供应链以后,才是竞争的开始。每个团队背后一体化的运营能力,其商业模式端到端设计的耦合,是串联在一起的。所以,起码在一年内,中国很难找到能够做到前置生鲜供应链的。 亿邦动力网:是不是可以认为,生鲜电商这笔生意,真正要算好的就是一笔物流的账? 徐正:按照我们的构想,以前置供应链为基础,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之后,应该反向上游成为一个优质农产品品牌孵化器,届时,如视频拼到后面会拼内容一样,作为生鲜电商拼到最后还是拼“第一公里”和货源。 生鲜电商的整个发展过程可能会从“最后一公里”开始入手,以此为基础,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向上改造,最后拼到“第一公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比拼的要点,只不过在2017年,前端竞争驱动性更强。 亿邦动力网:提到“一公里”,已经有很多生鲜电商开始转型,此外还有一些新进入的传统企业、互联网巨头也在布局所谓的生鲜的上游,这个是不是另外一种打法? 徐正:首先,生鲜电商还是要从“最后一公里”入手,先把用户连接做好,线上怎样购买、线下怎样交付,以此为基础再去走“第一公里”才有意义和价值。 其次,就算从“第一公里”去构建,也要有不同的打法。现在有一些电商做了一些个体案例,这种尝试对整个行业的早期是有意义的,但是长期来看,还是要有系统的生态化布局。 我们这个团队是从农业投资做起,其实是从“第一公里”走出来的,那是我们最熟悉、最游刃有余的战场,在此处我们也有系统的完整的布局和思考,明年我们陆陆续续会释放出来。 亿邦动力网:你的很多策略或者节奏,很像当年的京东。之前一些报道里也提到了,每日优鲜要做生鲜里的京东,不知道最近这个阶段是不是还这么想? 徐正:坦白来讲其实在商业世界里,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可复制,任何一个企业不会像另外一家企业。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