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西安站长网 (https://www.029zz.com.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 > 正文

东北的形象变迁:从阳刚的“共和国长子”到春晚上的乡土气

发布时间:2017-02-07 06:46:46 所属栏目:业界 来源:公号“中国城市中心” 导语: 每一年春晚上语言类节目,都是东
导读:副标题#e# 原标题:东北的形象变迁:从阳刚的“共和国长子”到春晚上的乡土气 来源:公号“中国城市中心” 导语: 每一年春晚上语言类节目,都是东北艺人大展身手的地方,把东北人乡土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成为经典春晚式引人发笑的机制。

  王洪喆:我们有个共识,就是东北这个地区,在工业上、文化上曾经是高度发达的,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它被地方化成为一个“乡土”,这里面有一个南方所代表的现代、东北所代表的前现代之间的历史转换。但是我始终还想问一个问题,对于东北这个区域的人的自我认同和精神状态而言,为什么一个曾经在物质上精神上高度发达的区域,在改革开放之后,它俗得这么理直气壮?按照逻辑来说,赵本山所代表的这种俗文化,在一个文化工业市场的鄙视链条里面,不应该是很理直气壮的一种认同。但是为什么今天,不管是中国其他地方的人对东北的认知,还是这个区域的自我认同,从阳刚的共和国长子理直气壮地过渡到赵本山的形象,是以这样一种没有断裂,似乎毫无精神分裂的方式进行的?

赵本山亲率“赵家班”演员带来精彩表演。  视觉中国 资料图赵本山亲率“赵家班”演员带来精彩表演。 视觉中国 资料图

  刘岩:从50年代到80年代,东北的文化工业生产的都不是自己的地方形象。无论是看长影拍的《英雄儿女》,还是听刘兰芳播讲的《岳飞传》,观众或听众一般都不会意识到这是东北的文化产品,因为当时东北的文化生产不是一种地方性的生产,而是面向整个国家,生产民族国家本身的形象。东北地方性形象的生产,是在原来那套统支统收、统购统销的国家文化生产体系解体之后,东北的文化工业像它的那些国营工厂一样在市场化改革中陷入困境,东北开始地方化和边缘化,赵本山开始作为东北地方文化的代表崛起。赵本山80年代在东北成名的时候,和他90年代通过央视春晚在全国范围内走红,演的东西其实是不太一样的。比如他最初在东北成名的《摔三弦》里那个算命瞎子的形象,他到中央台就不演了。他在《摔三弦》里演算命的瞎子,在《如此竞争》里演卖街头小报的瞎子,在《跳大神》里演“二神”,在《麻将·豆腐》里演农村赌棍,他在走出东北之前,演的都是这种不健康的、需要被疗救的陈风陋俗的浸染者,按照80年代的现代化逻辑,他演的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他者”。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